脑卒中患者因肢体功能障碍,长期卧床易出现关节挛缩、肌肉痉挛、压疮等并发症。正确的体位摆放是康复护理的基石,其中健侧卧位作为三大核心体位之一(仰卧位、患侧卧位、健侧卧位),既能减轻患侧肢体痉挛,又能促进血液循环,为后续功能恢复奠定基础。
健侧卧位有什么好处?
达到舒适的健侧卧位可能有一些困难,因为患侧处在上面时患者感到更无助,无力的患侧手臂尤其需要很好的支持,以保持在不引起肩痛的位置。由于患者要定时翻身,而仰卧位又有那么多不利之处,因此仍要帮助患者采取正确的患侧卧位。
1. 促进患侧血液循环
健侧卧位时,患侧肢体处于上方,重力作用可减少静脉回流阻力,降低水肿风险。
2. 缓解肌肉痉挛
患侧下肢伸肌、上肢屈肌痉挛是脑卒中后常见问题。健侧卧位通过拉伸患侧肢体,打破痉挛恶性循环。
3. 预防关节畸形
通过正确摆放肩、肘、腕、髋、踝关节角度,避免肩关节半脱位、足下垂等后遗症。
4. 减少压疮风险
健侧肢体作为支撑点,分散压力,避免患侧骨突部位(如骶尾部、足跟)长期受压。
为什么健侧卧位要这样摆?
健侧卧位摆放实践技巧
1. 准备好支撑物:
准备2~3个不同大小和软硬的枕头,用于支撑背部、患侧上肢和下肢。
2. 摆放顺序:
①先协助患者转向健侧。
②在患者背后放置一个长枕支撑固定躯干。
③在胸前放置软枕,将患侧上肢向前伸展置于枕上,调整肩、肘、腕和手指的位置。
④在患侧下肢下方垫枕,从大腿根部到脚部都应得到支撑,确保踝关节不被悬空。
3. 检查要点:
①检查患者是否感到舒适稳定。
②检查患侧肩部是否被拉出、前伸。
③检查患侧手腕和脚踝是否得到有效支撑,无扭曲悬空。
注意事项
1. 定时变换体位:
无论哪种卧位,都不应长时间保持。应每1~2小时更换一次体位(如与患侧卧位、仰卧位交替),以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并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和减轻痉挛模式。
2. 综合应用:健侧卧位虽好,但也需与其他体位(患侧卧位、仰卧位)交替进行,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3. 避免半卧位:任何时候都要避免半卧位,因此种体位易导致痉挛加重。
4. 观察皮肤:每次翻身时检查骨突处皮肤(如髋部、踝部),防止压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