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患者胳膊抬不起来怎么办?3 个阶段训练法,帮你重新抬起手臂!

    发布时间:2025-09-04 01:09:51    点击次数:0

“医生,我家老爷子中风后,右边胳膊就跟‘焊死’了一样,怎么教都抬不起来,连吃饭、穿衣服都得靠人喂,这可咋办啊?”

在康复科门诊,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家属这样焦急的询问。偏瘫后胳膊抬不起来,是很多中风、脑损伤患者都会遇到的难题 —— 明明想抬手拿东西,可胳膊像挂了铅块,怎么使劲都没用;有的甚至连手指都动不了,只能眼睁睁看着手臂垂在身侧,不仅影响生活自理,还特别打击信心。

偏瘫

其实,偏瘫患者胳膊抬不起来,并不是 “没救了”,而是大脑和手臂的 “连接” 断了。今天就用最通俗的话,给大家讲清楚为啥胳膊抬不起来,以及在家就能做的康复训练,帮你一步步找回手臂功能!

先搞懂:为啥偏瘫后,胳膊偏偏抬不起来?

很多人以为 “胳膊抬不起来” 是肌肉没力气,其实根源在大脑。

咱们的手臂运动,全靠大脑 “发号施令”—— 大脑运动区先产生 “抬手” 的信号,再通过神经通路传给手臂肌肉,肌肉接到指令才会收缩、发力,完成抬手动作。

可偏瘫患者因为中风、脑外伤等,大脑负责控制手臂运动的区域受损了,就像 “信号塔” 坏了,没办法给手臂传递 “抬手” 的指令;还有的是神经通路被阻断,信号传不下去,哪怕肌肉没受伤,也没法正常工作。

另外,长时间不活动还会导致 “二次伤害”:手臂肌肉会慢慢萎缩、关节僵硬,本来能轻微活动的关节,时间久了也会 “锈住”,最后真的彻底抬不起来了。

所以,想让胳膊重新抬起来,核心不是 “练力气”,而是重新打通大脑和手臂的 “信号通道”,同时保护关节不僵硬、肌肉不萎缩。只要方法对,哪怕是偏瘫半年、一年的患者,也有机会改善!

wechat_2025-09-04_122846_111

分 3 个阶段训练,从 “动不了” 到 “抬起来”

很多家属着急让患者 “抬手”,一上来就拽着胳膊往上拉,结果不仅没效果,还可能拉伤关节、加重疼痛。康复训练讲究 “循序渐进”,得根据手臂的恢复情况,分阶段来练。

阶段 1:胳膊完全动不了?先练 “被动活动 + 感觉唤醒”

如果患者的胳膊连轻微晃动都做不了,别急着 “练发力”,先做这 2 件事,为后续训练打基础:

① 每天做 2 次 “被动关节活动”,防止关节僵硬

家属或护工可以帮患者活动手臂,重点活动这 3 个关节:

肩关节

:托住患者的胳膊(手肘和手腕处各一只手),慢慢把胳膊抬到和肩膀平齐的位置,再慢慢放下来;然后把胳膊往身体外侧打开(像 “打开翅膀”),再收回,每个动作做 5-10 次,速度要慢,避免用力拽。

肘关节

:握住患者的上臂和前臂,慢慢把胳膊弯起来(手肘尽量贴紧身体),再慢慢伸直,重复 5-10 次。

腕关节

:握住患者的手掌和手腕,轻轻转动手腕(顺时针、逆时针各 5 圈),再把手指一个个掰开、伸直,避免手指蜷缩成 “握拳状”(长时间握拳容易导致手指关节变形)。

注意:活动时如果患者说疼,要立刻停下来,调整动作幅度,别硬掰!

② 用 “感觉刺激” 唤醒手臂神经

大脑不仅管 “运动”,还管 “感觉”—— 通过刺激手臂的感觉,能间接唤醒大脑运动区,帮信号通路 “重启”。可以试试这 2 个简单方法:

触觉刺激

:用干净的毛巾、软毛刷轻轻擦拭患者的胳膊(从肩膀到手腕),或者用温水(38-40℃,别太烫)敷胳膊,每次 5 分钟,每天 2 次。

负重刺激

:在患者的手腕处绑一个轻一点的沙袋(刚开始用 100-200 克,比如一个小苹果的重量),让患者躺在床上,胳膊自然放在身体一侧,保持 10-15 分钟,通过轻微的重量刺激,唤醒肌肉的 “存在感”。

阶段 2:胳膊能轻微动了?练 “主动辅助 + 小范围发力”

如果患者能自己让胳膊轻微晃动(比如能稍微弯一下手肘,或者肩膀能轻微抬一点),就可以进入 “主动辅助训练”,让患者慢慢学会 “自己用力”。

① “主动辅助抬手”:借助工具,减少发力负担

可以用毛巾、弹力带,或者家属帮忙辅助:

用毛巾辅助

:把毛巾铺在患者的胳膊下面,患者自己试着往上抬胳膊,家属可以轻轻拽毛巾,帮着往上提,让患者感觉 “自己在用力,同时有人帮忙”,每次抬到能承受的高度(比如抬到胸口),停留 2 秒,再慢慢放下,做 10-15 次。

用弹力带辅助

:把弹力带的一端固定在门把手上(高度和患者肩膀平齐),另一端套在患者的手腕上,患者自己拉着弹力带,慢慢把胳膊抬起来,弹力带的拉力能帮患者省力,同时让肌肉得到锻炼,每天练 2 组,每组 10 次。

② 练 “翻身 + 侧卧抬手”,利用重力帮发力

让患者侧卧(偏瘫的胳膊在上面),身体和床保持垂直,然后试着把上面的胳膊慢慢抬起来(不用抬太高,离开床面就行),再慢慢放下来。侧卧时,胳膊不用对抗重力(比平躺抬手省力),患者更容易找到 “发力的感觉”,每次做 10 次,每天 2 组。

阶段 3:胳膊能抬到胸口了?练 “全范围发力 + 日常动作结合”

如果患者能自己把胳膊抬到胸口,甚至抬到肩膀高度,就可以练 “全范围动作”,同时把训练融入日常生活,让手臂功能真正 “用起来”。

① “靠墙抬手”:纠正姿势,练稳发力

让患者面对墙站好(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离墙 30 厘米左右),偏瘫的胳膊伸直,手掌贴在墙上,然后慢慢往上移动手掌(像 “爬墙” 一样),尽量往上移,直到胳膊完全伸直、抬到最高处,停留 3 秒,再慢慢往下移,每次做 10 次,每天 2 组。

小技巧:可以在墙上贴一张贴纸,让患者每次都尽量碰到贴纸,增加训练的目标感。

② 练 “日常动作”:让训练有实际用处

康复的最终目的是 “能自己生活”,所以要把训练和日常动作结合起来:

练 “拿杯子”

:让患者用偏瘫的手拿起一个轻一点的杯子(刚开始装少量水,避免太重),慢慢举到嘴边,再放下来,每天练 5-10 次。

练 “穿衣服”

:穿衣服时,先穿偏瘫的胳膊,让患者自己试着把胳膊伸进袖子里,家属再帮忙整理,慢慢减少辅助,让患者自己完成。

这些动作看起来简单,但能帮患者建立 “我能自己做事” 的信心,对康复特别重要!

关键提醒:这 3 件事别做,会耽误康复!

在康复过程中,很多家属会犯一些 “常识性错误”,反而影响恢复,一定要避开:

别强行拽胳膊

:有的家属看患者抬不起来,就使劲拽着胳膊往上拉,这样会损伤肩关节,甚至导致 “肩关节半脱位”,越拽越疼,越疼越不敢动,形成恶性循环。

别只练 “好的胳膊”

:很多患者习惯用健康的胳膊做事,偏瘫的胳膊一直不动,时间久了会导致 “废用性萎缩”,肌肉越来越少,更难恢复。哪怕偏瘫的胳膊只能轻微动,也要每天练。

别追求 “快”

:康复是一个慢过程,有的患者练了 1 周没效果就放弃,其实大脑和神经的恢复需要时间,通常要坚持 1-3 个月才能看到明显改善,一定要有耐心。

最后: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偏瘫后的康复之路,患者辛苦,家属也累,很多时候会遇到 “练了没效果”“不知道怎么调整训练” 的难题,这时候如果能和其他有经验的人交流,能少走很多弯路。

点击以下链接,马上查询更多康养机构、康复专家信息

浙江省内公办康复中心/康复科/康复医院介绍

浙江省、上海市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

浙江省、上海市护理院、养老院

浙江省内康复医学/老年医学/护理专家介绍

声明:浙里康复养老平台(浙里康养),提供杭州公立康复中心、杭州康复医院、杭州养老院查询服务,分享康复养老干货,本平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分享知识!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谢谢!
浙ICP备19013084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