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追求健康的过程中,有一个器官日夜不停地为我们“净化环境”,却常常被忽略——那就是肾脏。这对拳头大小的器官,堪称身体最任劳任怨的“污水处理厂”,每天过滤约180升原尿,默默维持着体内环境的稳定。然而,正是因其非凡的“忍耐力”和代偿能力,它受损的过程也是悄无声息的,慢性肾脏病(CKD)的被知晓率远低于它的实际患病率,你生活中的许多行为,可能都在增加肾脏的负担。
关于慢性肾脏病
慢性肾脏病(以下简称CKD)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持续超过3个月的病理状态,根据现有国际指南,主要表现为肾脏损伤指标异常(包括尿成分异常、影像学检查异常等)或不明原因的肾小球过滤率(GFR)下降。 引起CKD的疾病包括各种原发的、继发的肾小球肾炎、肾小管损伤和肾血管的病变等。
关注肾脏健康
尽早筛查预防
我国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18岁以上人群CKD患病率已达10.8%,且致死率仍在逐年上升。前文有提到,CKD的发病率高但知晓率低。发病时比较隐匿,不容易被关注,很多人确诊时已经进入到中晚期。如果不加干预,病情进入终末期后将不可逆转,往往需要依赖肾脏替代治疗,但是高昂的治疗费用也造成了许多患者及其家庭的沉重负担。因此,降低CKD风险及减轻治疗负担的最佳方式,就是早筛查早预防。
肾脏替代治疗:指当肾脏功能严重受损或丧失时,用于替代肾脏排泄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功能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
慢性肾脏病的早期筛查及预防
核心高危人
在正式介绍筛查及预防前,我们需要更深入认识CKD的诱发及关联因素,明确哪些群体是发病的高危人群,以针对性做好防范措施,具体如下:
预防措施
对于慢性病的预防而言,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往往是最佳方法,可具体落实到行动,应当如何去做呢?
1、饮食控制
低盐低钠:每日盐分摄入量应<6g,防止钠摄入过多加重肾脏负担;
优质蛋白: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建议每公斤体重1-1.2克,优先选择鸡蛋、牛奶、鱼肉等生物价高的优质蛋白,避免过量摄入豆制品等植物蛋白,因其含有较多非必需氨基酸,同样可能加重肾脏负担;
健康益肾食物:适当多吃果蔬类等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限制食用油炸煎烤食品,减轻肾脏代谢负担。
2、科学运动
可每周3-5次有氧运动,如太极、游泳、慢跑、跳舞、骑车、乒乓等,注意循序渐进和规律性频率,运动时观察心率变化和身体反应,避免过度或突击式锻炼。
3、健康日常习惯
作息规律:避免熬夜,保证7-8小时睡眠(个体存在差异,可结合自身最佳睡眠时长调节),养成午休习惯,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水分管理:健康成年人每日应足量饮水1500-2000ml,天气炎热或运动量大时应增加饮水量,但需避免短时大量饮水;
戒除不良嗜好:如戒烟、限酒、避免憋尿。
4、危险因素控制
慢性病管理: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高尿酸,控制体重避免肥胖,积极治疗原发病;
用药安全管理:避免滥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成分不明的保健品等)。
【注】以上建议皆为健康成年人的普适性预防措施,患者应当结合医嘱作更进一步调整。
筛查建议
除了基本的生活习惯预防,我们还需要到正规医疗机构借助科学设备辅助判断自身身体状况,以更好地“对症下药”,以下是一些早期筛查事项及建议。
1、关键指标识别
慢性肾脏病早期主要以蛋白尿为关键指标,其正常值应<150mg/24h。
各关键指标一览表:
2、筛查频率建议
对于存在慢性肾脏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每3~6个月进行1次慢性肾脏病筛查,并定期监测血压;对于未合并慢性肾脏病高危风险的一般人群,建议每1年进行1次慢性肾脏病筛查,并定期监测血压。
【注】检查结果是否存在问题建议咨询专业医师,对关键指标(仅涉及早期筛查指标)感兴趣可查阅相关文献进一步了解。
写在最后
慢性肾脏病的防控,是一场关乎长远健康的“主动战”。它不需要高昂的成本,关键在于一份警惕心和持之以恒的行动。从现在开始,了解自己的风险,与医生做一次沟通筛查,为生活做一点健康的减法,就是对肾脏最好的呵护。守护肾脏,就是投资一份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