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区域内重症康复医学的协同发展与临床实践创新,深化重症医学与康复医学的交叉融合,2025年11月12日,由杭州市拱墅区医学会主办、杭州顾连通济医院承办的首届拱墅区重症康复学术交流会于顾连通济医院一楼会议厅隆重举行。
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顶尖专家,与拱墅区各医疗机构的同仁齐聚一堂,为提升区域内危重症患者的生命质量与功能预后贡献智慧与力量。

高屋建瓴,擘画发展蓝图
会议伊始,杭州顾连通济医院陈辉院长发表了致辞。他指出,随着重症医学的发展,危重症患者的关注点已从“生命延续”转向“功能恢复与生活质量提升”。重症康复作为连接生命挽救与功能重建的关键桥梁,亟需通过多学科协作(MDT)模式进行创新。本次会议以“重症康复多学科协作与临床实践创新”为主题,旨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为提升区域重症康复水平注入新动力。
随后,拱墅区卫生健康局医政科科长余云峰发表讲话。他深刻剖析了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推动重症患者从“活下来”向“好起来、动起来”转变的时代要求。他强调,国家正大力推动康复医学向重症前移,倡导“早期介入、全程管理、多学科协同”的新模式。余科长肯定了顾连通济医院的探索,并直面当前在人才、协同机制等方面的挑战,提出了以政策为引领、以协作为抓手、以创新为驱动、以患者为中心的四点倡议,期望共同推动拱墅区重症康复事业迈上新台阶。
前沿洞见,启迪临床智慧
在专题讲座环节,三位省市级专家带来了精彩的学术分享。
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陈敏华教授在《CRRT的治疗模式的选择》中,系统阐述了如何基于血液净化的核心原理(弥散、对流等),为不同病情的危重患者科学选择与优化CRRT模式及治疗剂量(DOSE),以实现精准的液体与溶质管理。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马步青教授通过《重症运动神经元病变病例分享》(渐冻症),展示了对此类复杂疾病的综合诊疗策略,并强调了多学科团队在呼吸支持、营养管理及人文关怀等方面协同作战,对延缓疾病进展、提升生命质量的决定性作用。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的郭丰主任带来了《从快速康复外科到快速康复ICU: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程化快速康复体系》的讲座,创造性地提出了“快速康复ICU”(ERICU)概念。他描绘了如何构建一个从手术室到ICU再到社区的全程化、无缝衔接的患者管理闭环,为最大化功能康复提供了前瞻性的理论模型。
思想碰撞,共谋发展之道
随后,杭州顾连通济医院重症医学科的邓正国副主任与唐仲良治疗师通过详实的病例汇报,生动展示了MDT团队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帮助重症患者逐步恢复各项功能,彰显了重症康复的核心价值。
思想碰撞,共谋发展之道
茶歇过后,会议进入了备受期待的圆桌讨论环节。在业务院长崔成宏的主持下,与会嘉宾围绕“民营医院重症康复学科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展开了深度对话。
杭州顾连通济医院陈辉院长剖析了民营医院建设重症康复学科时,在人才引进与社会信任方面面临的核心痛点。他强调,破局之道在于通过创新管理,与三甲医院紧密协作,并着力构建从急性期到社区的全周期康复服务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杭州顾连上塘医院王振德院长从投资运营视角补充,民营医院应坚持专业价值,并积极探索多元化支付模式。他认为关键在于“苦练内功”:依托与公立医院的共建平台吸收先进标准,发挥自身决策优势,最终通过高质量、标准化的服务赢得信任。
来自基层的代表石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商益群部长与半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翔书记,则从构建连续性医疗服务体系的角度发声。他们指出,作为患者回归家庭的“最后一公里”,社区迫切需要与专科医院建立信息互通、技术同质、服务连续的协作模式,并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共同打造无缝衔接的全程化康复管理路径。
最后,特邀专家给予了总结指导。马步青教授建议,专科医院应着力提升硬件设施与治疗环境,并加强对成功案例的宣传,通过精细化的技术与可视化的成果,来扎实地建立专业口碑。
陈敏华教授则从体系与人才建设的高度提出建议。体系上,她强调建立三甲医院与康复医院间关于患者远期预后的“反馈闭环”至关重要,这将极大增强转诊信心。人才上,她鼓励医务人员利用民营医院的灵活平台,通过实现卓越的临床价值获得职业成长。

展望未来蓝图
这不仅是一次学术知识的交汇,更是一场关于理念、路径与未来的思想共鸣。本次会议的深远精髓,在于它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从ICU的生命困境到专科康复的希望出路,再到回归家庭与社会的完整生命关护逻辑链条。这条链条的构建,正是“协作”打破学科壁垒、“创新”驱动模式变革两大核心价值最生动、最深刻的体现。
会议为拱墅区重症康复事业的发展锚定了新的航向,擘画了以患者为中心、多方协同共进的宏伟蓝图。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覆盖全周期、高品质的重症康复服务体系正在加速构建,必将为更多危重症患者点亮重返健康、重塑人生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