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糖尿病与幸福感”,倡导“提高认知,重在行动,关注职场糖尿病”。今天,我们就聚焦这份被忽略的健康守护,带你读懂糖尿病足的预防与防护关键,愿每一步都能走得安稳无忧。
“医生,我爸左脚大拇指又黑又烂,还能救吗?” 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城北院区诊室里,女儿的声音带着哭腔。
79 岁的刘大伯独居,患糖尿病 20 余年且血糖控制不佳,还合并高血压。四个月前发现足趾破溃时,他没当回事,直到病情恶化才告诉女儿。遗憾的是,此时已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创面修复(烧伤)科王晨鸣医生最终不得不为他切除左足拇指,以控制感染扩散并尽可能保全足部功能。
这样的悲剧并非个例。中疾控 “2025 中国糖尿病地图” 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 2.33 亿,每 6 人中就有 1 位,老年群体风险最高。而糖尿病足作为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每 20 秒就有 1 位糖友因足病失去肢体。尤其是独居、血糖血压控制不佳者,正成为这场 “足部危机” 的高危人群。

今天,我们就来撕开糖尿病足的伪装
教大家守护双脚什么是糖尿病足
不是 “脚气”,是会 “咬掉” 肢体的隐形杀手!
糖尿病足的本质,是神经病变与血管病变的双重暴击:
高血糖长期侵蚀周围神经,会让足部感觉减退甚至消失 —— 热水烫伤、鞋子磨脚、钉子扎脚都可能毫无察觉,小伤口轻易被忽略;
同时,高血糖损伤足部血管,导致供血不足,伤口如同 “缺水的土地” 难以愈合,细菌滋生后迅速发展为溃疡、坏疽,最终可能不得不截肢保命。
更可怕的是,它的早期症状极其隐蔽,独居老人尤其容易错过预警:
感觉异常:足部麻木、刺痛、有烧灼感,或对冷热、疼痛不敏感(比如泡脚水温过高也没感觉);
外观变化:皮肤干燥开裂、发凉,趾甲增厚变形、发黑发黄;
轻微损伤:脚趾间的小裂口、足底老茧破溃、鞋子摩擦后的红肿,这些 “小问题” 都可能成为糖尿病足的 “导火索”。

独居糖友守护双脚
做好这 5 点,远离截肢风险
独居糖尿病患者预防糖尿病足,关键在于“主动监测 + 及时就医”,这 5 点一定要做到:
管理血糖血压血脂,从根源避险
管理好血糖血压和血脂,戒烟,监测血糖,老人可以佩戴动态血糖监测,随时了解血糖波动,避免低血糖。严格遵医嘱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切勿自行停药减药。
饮食均衡,少高糖高油高盐,规律散步、打太极,避免血糖 “过山车”。
每天 5 分钟足部自检,不放过任何异常
借助镜子或请家人帮忙查看双脚(包括脚趾间、足底),有无红肿、破损、溃疡、趾甲变色。
用手触摸感受是否发凉、麻木,对比双脚温度是否一致。
哪怕是小裂口,也别自行处理,立即联系家人或就医。
科学护理,别好心办坏事
用 37-40℃温水泡脚(建议用温度计测量),每次泡脚不超过10分钟,擦干后涂保湿霜。足部有伤口不能泡脚。
穿圆头、软底、透气的合脚鞋,配棉质袜子每天更换。
趾甲剪短不剪肉,边缘磨光滑。
切记:不用热水袋、电热毯直接敷脚,不自行处理老茧、鸡眼,不穿高跟鞋、露趾鞋、紧身袜。
警惕危险信号,24 小时内就医
伤口超过 1 周未愈、渗液或红肿扩大。
趾甲 / 皮肤发黑发紫、足部有异味。
足部疼痛加剧或伴随发烧寒战。
出现这些情况必须立即就医。
建立应急联系,避免延误治疗
将家人、社区医生、附近医院的联系方式贴在冰箱等显眼处。
定期向家人汇报血糖和足部情况,每周至少让家人上门查一次脚。
家人的关注
独居糖友的 “最后一道安全防线”
如果刘大伯的女儿能更早发现父亲的足部异常,或许能避免手术之痛。对于有独居糖友的家庭,家人的关注至关重要:
定期上门探望,主动检查老人双脚,提醒按时服药监测血糖;
帮老人准备合脚鞋子、保湿霜、血糖仪等用品;
老人足部不适时,切勿拖延,及时陪同就医。
王晨鸣医生强调:糖尿病足可防可治,关键在 “早”。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独居、合并高血压的高危人群,“早监测、早发现、早治疗” 是远离截肢的核心。别等足部发黑破溃才重视,从今天起,做好血糖控制和足部护理,让双脚健康 “行走”。
如果你的家人或朋友是独居糖尿病患者,不妨转发这篇文章 —— 一次提醒、一次检查,或许就能避免一场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