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恢复的阶段不同,治疗的主要目标会有所不同,治疗方法也会有不同的特点,治疗者必须根据患者的现状、不断变化和进展的情况,及时进行评定并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治疗措施。
01-恢复期治疗目标
患者发病后非特异性的所有的功能都发生下降,而进入恢复期后则多见运动或者是认知等个别功能低下,这个时期的治疗目标是:①提高低下的功能;②基于代偿功能,使患者获得相应的能力。(作业治疗师需要分析作业活动的过程,掌握患者功能低下的程度,考虑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在选择作业活动的时候,应考虑到最好采用略高于患者现有的功能水平、完成时略感难度的作业活动,这样的活动比较有利于提高患者低下的功能。)
02-恢复期训练原则
上肢和手部动作的一般训练原则:
训练的主要目的不是增强肌力,而是以改善运动模式为主要目的。
训练的重点:①形式(顺序,模式);②准确性;③速度;④适应性(场面的变化等);⑤耐久性。
完成作业活动所必要的上肢运动是从近端关节开始向远端关节转移,并且在运动中还要能够保持肢体的各种肢位。
手指不能运动时,可以利用训练用矫形器。
应该按照运动发育的顺序来选择作业活动。
动作难度和复杂程度要从单纯到复杂:①要素动作的运动模式从简单到复杂(从联带运动到分离运动);②从连续动作到同时动作;③完成动作所需时间从短到长;④从平面的动作到空间的动作;⑤移动的距离从短到长;⑥从不需要手眼协调到需要手眼协调。
03-训练
①关节活动度训练: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关节活动范围的维持工作都非常重要。能够达到维持、扩大关节活动范围目的的作业活动有桌面擦拭运动、砂板磨训练、体操棒训练。
具体训练
将患手固定于分指板中,使拇指外展、手指伸展,同时将健手放在患手的手背上,两手同时做向上推然后再向下拉的运动。
可以利用分指板或者折叠的毛巾进行桌面上的擦拭运动,促进肩和肘的主动运动。要注意躯干的代偿运动以及异常的运动模式。
双手握住棒,在充分的范围内进行肩、肘、前臂、腕关节的运动。可以牵拉短缩的肌肉和促进建立分离运动模式。
②基本动作训练:随着患者病情进入恢复期,临床上绝大部分患者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痉挛和联合反应,需要及时给予抑制或纠正异常的运动模式。针对上肢的功能训练有许多作业活动可以选择,如滚筒运动、木钉摆放运动、套圈运动、患侧负重训练等,治疗师必须根据患者恢复的阶段,选择最适合的作业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
具体训练
患者双手十指交叉,患侧拇指在上,腕关节置于滚筒上方,在健侧上肢带动下完成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和肩关节伸展、肘关节屈曲交替的运动。
患者双手十指交叉,患侧拇指在上,用两手的掌部握住木钉转运移动,以促进上肢的上举和躯干的平衡。
为了不引起肩胛骨后撤、肩外展、肘屈曲等,治疗师在患者的肩和肘部给予辅助,辅助量根据运动模式的情况逐渐减少,促进正确运动模式的学习。
患侧上肢在肩关节外展、外旋,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背伸、手指伸直位下进行负重训练。伴随套圈等动作,增加躯干的左右移动和旋转运动。
③组合动作: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两侧上肢和手的配合使用,包括:打开钱包拿钱;拧毛巾;穿针引线等等,这些动作就是典型的需要双手配合的组合动作。随着功能水平的恢复,应考虑通过作业活动,进行双上肢和手的协调性和准确性的训练,提高患者的运动技能。
具体训练
打开钱包拿钱
拧毛巾
穿针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