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卧位大揭秘:健侧卧与患侧卧,哪个更有利康复?

    发布时间:2025-09-16 05:09:03    点击次数:0

脑卒中患者卧位选择:

关键结论,给没时间看的你!

⏳ 急性期:

选择患侧卧位,定时翻身

帮助预防压疮、肩部脱位、吞咽困难,

促进感觉恢复和呼吸畅通。

🔄 恢复期:

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交替,

抑制痉挛、保护肩部、增强感觉刺激。

💪 慢性期:

个体化卧位,根据舒适度和功能恢复需要,

持续轮换,避免压疮和关节损伤!

🔑 科学建议:

每2小时换位,确保肢体正确支撑,

帮助康复加速!

脑卒中侧卧位

肢体摆放

脑卒中(中风)后,由于一侧肢体瘫痪,患者在床上的体位摆放十分重要。常见的两种侧卧姿势是健侧卧位(即以健侧肢体着床,患侧在上,如上图右)和患侧卧位(患侧着床,健侧在上,如上图左)。很多家属和患者会问:到底哪种姿势更好?其实,没有绝对统一的答案,需要根据卒中恢复阶段(急性期、恢复期、慢性期)以及患者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我们将分别讨论各阶段选择健侧或患侧卧位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境,并结合压疮预防、肩关节半脱位预防、感觉刺激/神经促通、吞咽功能和呼吸功能/肺部并发症预防等方面进行分析。

急性期:早期正确体位摆放的重要性

阶段特点:脑卒中急性期一般指发病后最初的数天至2周内。此时患者可能意识不清或肢体完全瘫痪,长期卧床。在这一阶段,正确的卧位选择旨在稳定病情、预防并发症并为后续康复打基础。指南强调,正确的体位摆放应贯穿偏瘫后的各个时期,并应每2小时为患者更换体位一次,以免一直压在同一部位。

急性期患侧卧位的优缺点

患侧卧位的优缺点:在急性期,鼓励患者尽可能采用患侧卧位。将瘫痪侧肢体置于下方有多方面益处:

急性期患侧卧位优势

压疮预防:让患者侧卧在患侧,可以避免持续仰卧位对骶尾部、足跟、外踝等处造成的压力集中,从而降低压疮(褥疮)风险。由于患侧感觉减退,长时间压迫可能不易被察觉,因此采用定时翻身制度,交替患侧卧位和其他体位,有助于分散压力、保护皮肤完整性。

肩部保护:正确的患侧卧位能让瘫痪侧肩胛骨充分前伸平贴床面,依靠身体重量支撑肩关节,防止上臂下坠。研究指出,脑卒中后初期患肢松软无力时,手臂自身的重量就足以使肩关节发生半脱位,若不加支撑更易脱位。将患者置于患侧,可让床面支撑肩关节,减少肩袖韧带持续牵拉,有利于预防肩关节半脱位。此外,患侧卧位还能避免患肩在床上“悬空”受牵拉。但需要注意,务必确保患者肩胛骨下垫有枕头或毛巾卷使其前倾,患肢不要被身体压住。若摆放不当(例如肩膀没垫好直接压在身下),反而可能压迫肩部软组织,引起疼痛或神经损伤。

感觉刺激与神经促通:急性期很多患者患侧肢体感觉减退甚至存在半侧忽略。让患者躺在患侧,可增加该侧躯体的本体感觉和触觉刺激,有助于促进大脑对患侧的重新觉醒和整合。指南指出,患侧卧位可以“增加患肢的感觉刺激,并使整个患侧肢体被拉长,从而减少痉挛”。这种体位被认为有利于抑制病理反射和异常肌张力,预防过早出现的肌肉痉挛模式,为后续神经促通训练打下基础。此外,患侧卧位时患者健侧肢体在上方,自由活动空间大,方便其主动触摸患侧肢体或床面,有助于提高对身体左/右半侧的空间意识。

吞咽与误吸预防:对于急性期吞咽困难或意识障碍的患者,患侧卧位在预防误吸方面有独特优势。有研究在院前急救情境下比较了患者卧向,发现将中风患者置于偏瘫侧可以减少误吸发生。其原因可能是患侧卧位时,口腔分泌物更容易从口角流出或潴留在患侧,不会直接流向健侧气道,从而降低吸入肺部的风险。同时,健侧在上可让救护人员更容易清理口腔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一项国内护理共识也指出,长期卧床且留置鼻饲管的患者应优先采取侧卧位,减少仰卧位,因为正常人每日分泌约1000-1500毫升唾液,仰卧易让唾液积聚气道并导致误吸肺炎。因此在急性期,如果患者尚不能安全进食,采用患侧卧、更好地保护气道是有益的措施。不过,需要确保患者头部略偏向一侧并垫高15-30°,以利用重力协助引流唾液。

呼吸功能:急性期保持良好呼吸道通畅同样重要。相较长时间平躺仰卧,侧卧位有助于胸廓运动和痰液引流,减少坠积性肺炎发生几率。将患者置于患侧卧时,健侧(未瘫痪侧)膈肌和肋肌活动自由,有利于肺部扩张通气;患侧肺虽在下方略受挤压,但同时得到更多血流灌注,两侧肺通气血流比趋于平衡。这对于无严重肺部合并症的卒中患者而言,一般不会造成血氧饱和度的显著差异。

综上,在急性期,患侧卧位通常利大于弊,是优先推荐的姿势。

当然,患侧卧位也有一些限制和注意事项。在急性期缺点主要在于:

急性期患侧卧位劣势

①患侧感觉缺失使其长时间受压容易发生皮肤损伤,需勤检查皮肤和定时翻身;

②如果患者刚做过减压术(如大面积脑梗死行去骨瓣减压),术侧头部不宜直接压在床上,此时应暂时避免患侧卧位,以保护手术部位;

③某些患者患侧肩部已有疼痛或损伤,强行压卧会增加不适;

④需要有人协助正确摆放枕垫,否则患侧手臂可能遗留在身体后方受压或拉伤。

因此,在采用患侧卧位时,护理人员应仔细摆好患肢:将瘫痪的肩胛骨向前推使肩关节“张开”,上臂置于身体前方并用枕头垫实,肘关节和手指尽量伸展放松。下肢方面,患侧腿伸直略在后方,健侧腿弯曲放在前方垫枕,以支撑和避免身体前倾。背后也可放置枕头以防患者翻回仰卧位。

急性期健侧卧位的优缺点

健侧卧位的优缺点:急性期某些情况下也需要采用健侧卧位(即健侧在下)。一般每次侧卧1~2小时后就需翻身换位,因此健侧卧位是交替体位之一。健侧卧位相对于患侧卧位有以下优点:

急性期健侧卧位优势

压力分散与舒适度:当患者长时间保持患侧卧位后,改为健侧卧位可以交替受压部位,让患侧皮肤得到休息,预防长时间单侧受压导致压疮。有些患者的患侧可能存在骨突处压痛或早期肿胀(例如偏瘫手肿胀、肩手综合征早期),这时短暂改为健侧卧位可能更舒适,并便于护理人员观察和处理患肢情况。健侧卧位时,患者健侧脸部朝下,有利于清洁口腔和面部分泌物;而患侧在上,护理人员可以方便地检查瘫痪肢体的皮肤、静脉输液通路等。

吞咽与呼吸:对于需要经口喂食或病情允许饮水的患者,在进食时通常采用坐位或半卧位。但若患者进食后需要平卧休息,取任何一侧的侧卧位均比仰卧安全,能减少误吸风险。健侧卧位同样可以让唾液从口角流出而非直流咽喉。在呼吸方面,健侧卧位时患侧肺位于上方,受到的床垫压迫较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瘫痪侧肺的通气。对于伴有单侧肺部病变的患者,例如右肺吸入性肺炎常见于卒中后误吸,此时让患者左侧(健侧)卧位,右侧病肺朝上,有助于引流分泌物,左侧健肺在下得到较多血流灌注,从而改进氧合。这种“健侧肺在下”的体位有利于肺功能不对称时的氧合改善。在没有严重肺部并发症时,研究发现左侧卧或右侧卧对动脉血氧饱和度影响很小。因此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健侧卧位来配合呼吸治疗,如叩背引流时选择让患侧在上便于排痰等。

心理和沟通:当患者清醒时,健侧卧位意味着患者面朝患侧环境。这对于一些无明显忽略的患者来说,并不妨碍与他人交流。然而,对于存在半侧视野缺损或空间忽略的患者,健侧卧位可能使他们一时找不到照护者的位置。但在急性期,许多患者意识尚未恢复或处于监护状态,沟通需求相对次要。如果患者神志清醒且没有认知障碍,健侧卧位让健侧脸朝下并不会影响其理解交流,此时更关注的是舒适和安全。

急性期健侧卧位劣势

需要精心保护上方的瘫痪肢体。如果摆放不好,患肢可能因缺乏支撑而悬空,肩关节受到重力牵拉加剧半脱位风险。因此患者健侧卧时,一定要将患侧肩胛骨前伸、患侧手臂置于身体前方,在胸前用枕头垫高支撑,避免手臂遗留在身后拉伤。患侧腿也应用枕头托起,略向后方伸展放松膝踝关节。如果患肢在上方无支托地下垂,不仅肩关节容易次脱位,手部也可能肿胀。另一个劣势是可能增加误吸概率:有研究提示,与患侧卧相比,健侧卧位时由于患侧口咽麻痹更靠上,口腔分泌物更易流向气道,因而误吸风险相对更高。此外,如前所述,健侧卧位对存在半侧忽略的患者来说,可能使其视野朝向瘫痪侧,一时难以及时察觉健侧方向的照护者,不利于交流沟通。不过这些可以通过护理人员站在患者视野合适位置来弥补。

急性期健侧/患侧卧位小结

总体而言,在卒中急性期优先考虑患侧卧位。权威指南明确提出:“卧床期将患者摆放于良肢位,鼓励患侧卧位,适当健侧卧位,尽量避免仰卧位和半卧位”。患侧卧位有助于感觉刺激和预防并发症,特别是误吸和痉挛模式;健侧卧位则可作为辅助体位,用于交替受压和特殊情况下的需要。最关键的是定时翻身,每隔1-2小时在患侧卧、健侧卧、短时仰卧位之间轮换,同时确保患肢在任何卧位下都得到妥善支撑和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在急性期最大限度预防压疮、肩关节损伤和肺部并发症,为后续恢复打下良好基础。

恢复期:继续规范摆位,平衡训练与舒适

阶段特点:卒中恢复期通常指发病后2周至3个月左右的阶段(有时延伸到6个月),也称亚急性期或康复早期。此时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已开始有计划的康复训练,例如被动/主动关节活动、翻身坐起练习、站立行走训练等。许多患者在这个阶段逐步恢复一定活动能力,但往往仍需部分卧床休息。恢复期正确的卧位摆放,重点在于预防并发症进展、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进入恢复期后,患者通常白天会尽量起床活动或接受治疗训练,但夜间和午休时仍需要卧床。因此,良肢位摆放依旧重要。指南指出,正确的抗痉挛体位摆放应贯穿偏瘫后的各个时期,而不仅仅是急性期。随着时间推移,患者可能出现肌张力变化(从松软转为痉挛)、关节挛缩倾向,以及肩痛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卧位选择的侧重点。

恢复期患侧卧位

患侧卧位在恢复期的作用:大多数康复科医师和治疗师仍强调让患者多采用患侧卧位,原因如下:

抑制痉挛模式:卒中后数周,患侧肢体常开始出现肌张力增高甚至痉挛模式(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异常姿势)。患侧卧位通过让瘫痪侧肢体伸展在下,可以对抗痉挛模式。例如,偏瘫患者常有患侧肩胛后缩、上肢内收肘屈曲的倾向,而侧躺在患侧时,由于身体压在肩胛骨上并前伸展开,上肢被动置于外展伸展位,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理反射的强化。下肢方面,患侧卧位时瘫痪腿在下方伸直,有助于防止髋膝屈曲挛缩。而健侧卧位时,患侧腿往往自然屈曲在上,更容易诱发伸肌张力。这种差异使患侧卧位成为抗痉挛的有利体位,可以与定位夹板、药物等结合,预防肢体发生固定畸形。

感觉和意识恢复:许多患者在恢复期逐渐恢复部分感觉和认知功能,但仍可能存在半侧忽略(特别是右脑损伤导致的左侧忽略)。采用患侧卧位可以持续提供感觉输入,提醒患者“大脑地图”中还有这一侧身体。同时,照护者和家属可以从患者健侧(朝上侧)与其互动,引导其转头、转身看向患侧环境,以训练其注意力。例如,在患者采用患侧卧位休息时,可在健侧(上方)放置呼叫铃、水杯等需要他用健手操作的物品,促使其主动使用健手并关注患侧躯体的位置。这对于纠正忽略、重建双侧协调有帮助。

肩关节保护:如果患者在急性期严格防护,恢复期时肩关节半脱位可能减轻,但仍需警惕。在恢复期早中期,大约有5%~84%的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肩痛。肩痛原因复杂,包括软组织粘连、肩手综合征(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等,其中不当体位和牵拉是重要诱因。因此,睡眠时选择恰当体位可减轻肩部负荷。患侧卧位如果摆放正确,能让肩关节维持在良好对位状态,有助于减轻已存在的半脱位程度。同时,身体对肩前侧的轻微压力可提供本体感觉刺激,促进肩周肌肉激活,有利于稳定关节。但要注意,若患者患肩已有明显疼痛或肿胀(如肩手综合征早期手肿胀),应酌情减少患侧受压时间,必要时在肩下垫柔软的小枕以缓冲。对伴有肩手综合征的患者,康复护理建议抬高患肢并配合被动活动以减轻肿胀疼痛。因此,夜间短时间的健侧卧位(将患肢置于上方垫高)也可以穿插使用,以防患肩持续受压。不过总体来说,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患侧卧仍是保护肩关节的安全体位,因为健侧卧位时患肩可能悬空更易牵拉痛痛。

吞咽与呼吸:进入恢复期后,大部分患者吞咽功能有一定改善,但仍有约20-50%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吞咽困难。对于仍需鼻饲的患者,应继续遵循急性期的体位管理:喂完流食后取侧卧位休息,避免仰卧误吸。若患者已经经口进食,则应尽量采取坐位进食并保持头部前倾位;餐后短休时,可让患者侧卧(可选择患侧卧位,以同时进行患侧感觉刺激),并将床头略抬高以利食物下咽。呼吸方面,恢复期患者一般开始下床活动,肺部并发症风险降低。但对仍以卧床为主的患者,定时左右侧翻身拍背依然是预防坠积性肺炎的重要措施。患侧卧位和健侧卧位交替能促使两侧肺段的分泌物得到引流。如患者合并偏瘫侧膈肌抬高无力等情况,专业人员会根据具体肺功能监测选择适宜的卧位(例如健侧卧改善氧合)。大体而言,恢复期应延续急性期良好习惯,勤翻身、勤拍背、勤变换体位,保证呼吸顺畅。

恢复期健侧卧位

健侧卧位在恢复期的应用:随着患者逐渐苏醒和参与康复,健侧卧位在这一阶段也有其特殊价值:

主动翻身训练:康复治疗师会教患者练习向患侧翻身和向健侧翻身,以重建床上移动能力。在早期,由于健侧肢体有力,患者往往更容易“推”身体滚向患侧,从仰卧翻成患侧卧位,这也是训练的优先方向。但一旦患者掌握了一侧翻身技巧,也需学习反方向翻身。健侧卧位则是从患侧翻身过来的终点体位。患者要学会利用部分恢复的患侧肢体力量,配合健侧带动身体滚向健侧卧位。这种训练能够提高躯干旋转控制力和平衡反应。因此,在有人看护的情况下,让患者练习从患侧卧自行翻成健侧卧,也是恢复期的重要康复内容。每当患者成功翻成健侧卧位,应及时调整患肢摆放,确保正确姿势,然后让其保持一段时间,以增强适应能力和信心。

睡眠舒适与平衡:恢复期患者常常开始有自主翻身的能力。如果患侧卧位时间久了出现麻木不适,患者可能自己尝试翻到健侧卧位来缓解。这其实是身体自然的保护机制,应予以鼓励。但由于患侧肢体感觉/运动欠佳,患者翻身时容易遗留患臂于身后或身体压到患手。因此在睡前要反复交代患者及家属注意:即使自己翻身成功,也要确认瘫痪的手臂已被移到身体前方、肩关节没有压在身下。如果无法确定,需要呼唤家属协助调整。适当的健侧卧位睡眠可以避免患者整夜维持单一体位,有助于提高睡眠舒适度和防止某侧肌肉长时间受压过度疲劳。但也要避免患者因为一侧舒服就整晚不动,这会增加局部压疮风险。因此护理人员夜间应定时查看,必要时帮患者调整回患侧卧或仰卧位片刻再翻回。

心理因素:随着康复进展,患者对自身病情的认知加深。有些患者会产生“患侧不能压”的心理顾虑,害怕压到瘫痪侧会出问题。适当安排他们尝试健侧卧位(即让健侧在下)反而可以打消这种顾虑,因为患者会发现瘫痪的手脚在上方也需要照顾,否则容易垂落疼痛。这种体验有助于患者认识到无论哪种卧位都需要正确摆放患肢,而不仅仅是一味避免压患侧。换言之,健侧卧位教会患者照料瘫痪肢体的新方式:把它垫高、放在前方。这对于日后独立生活时,如侧躺休息、午睡等情境下自己安置患肢,是一种心理和技能上的准备。

恢复期小结

在康复早期至中期,卧位选择依然以安全与功能并重。患侧卧位依旧是首选体位,因为它在抑制痉挛、提供感觉输入、保护肩关节方面效果突出。大多数指南和研究也支持这一点:调查显示在中风后第一周,96%的治疗师会推荐健侧卧位,92%会推荐患侧卧位,这说明两种体位都是常用且重要的。实际操作中应根据患者耐受和存在的问题灵活调整:若患侧卧位出现肩痛或不适,可暂改健侧卧减压;反之,如健侧卧位时患肢肿胀加重,则应回到患侧卧位并妥善安置患肢。交替使用两侧卧位,配合坐起训练,才能既预防并发症又促进功能恢复。到了恢复期后期,患者卧位选择更多地过渡到舒适性考虑,同时确保不违背康复原则——这一点在慢性期尤为突出。

慢性期:个体化卧位方案与长期照护

阶段特点:慢性期通常指卒中发生3~6个月以后的阶段,此时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趋于稳定,进入后遗症期。不同患者在慢性期的状况差异很大:轻者可能已经恢复日常生活自理,只有轻微运动障碍;重者则可能仍需长期卧床、轮椅,生活不能自理。因此,慢性期卧位选择需要更加个体化,既要考虑继续康复的潜力,也要兼顾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习惯。

对于轻度后遗症患者,他们往往已经能够自由变换睡姿。这类患者应被鼓励根据舒适度自主选择睡眠姿势,无需强制规定必须压健侧或患侧。不过,仍要注意保护患肢:例如嘱咐患者不论朝哪侧睡,都不要让瘫痪手臂垫在身下,以免血液循环不良或关节受压;若侧睡时患臂无处安放,可以抱一个枕头减轻肩部压力。很多轻症患者反映,由于患侧感觉异常,他们睡觉时不太愿意压着那侧(可能觉得麻木或异样感难受),更多选择健侧卧位。但也有部分患者偏好患侧卧位,觉得这样可以更好地感知瘫痪侧的存在。对此,一般建议两种姿势交替,避免长期固定一种姿势导致颈背僵硬或偏侧肌肉紧张。如果患者晚上翻身能力尚可,则让其随身体感觉自然调整即可;若翻身困难,则需要家属夜间协助翻身,以避免长期单侧受压的问题。

慢性期体位管理

对于重度瘫痪、长期卧床的患者,正确卧位摆放在慢性期依然是护理和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患者由于长期不动,面临压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多重风险,需要持续的体位管理:

压疮预防:即便进入慢性期,压疮风险依然存在,尤其是感觉丧失且不会自行翻身的病人。必须坚持2小时翻身换位的护理常规。在这种情况下,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持续交替两侧,才能让全身所有骨突部位轮流减压。从长期效果看,有规律的体位更换能让皮肤组织得到休整,明显降低慢性压疮发生率。同时可考虑使用减压床垫、局部按摩等辅助手段。对于已经出现局部红肿的高危部位,可暂停该侧卧位一段时间,并加强护理。比如骶尾部皮肤受损时,可以减少仰卧位比例,改为左右侧卧交替更多次;髋部有压红时,则可暂不压向患侧或健侧(根据哪侧受压所致)。总之,慢性期压疮预防仍需严守变换卧位和良肢位摆放这条生命线。

肩关节及肢体管理:慢性期若患者上肢仍完全瘫痪,多已遗留不同程度肩关节半脱位和肌肉萎缩。此时患肩可能非常脆弱,稍有牵拉就会引发疼痛。因此,在选择卧位时要考虑患肩的耐受性。如果患者肩痛严重,避免长时间患侧卧位以免直接压迫患肩,可以以健侧卧和仰卧为主,患侧卧位短时改变体位时采取并在肩下垫软枕减压。而对于肩痛不明显的患者,仍可每天定时给予一定时间的患侧卧位,目的在于刺激患侧本体感觉并防止肩关节囊挛缩(因为患侧卧位时肩胛骨前展,有利于维持关节对位)。慢性期常见患肢肌张力增高、关节挛缩。如果上肢已经出现肘腕屈曲挛缩变形,直接患侧卧位可能困难,因为患者无法将手臂舒展地垫于身前,这种情况需要借助长枕将挛缩的手臂垫在胸前,尽量避免压在身体下方。如果下肢有膝髋挛缩,侧卧时也要在膝下垫枕,使腿放松。此外,针对长期卧床者的足下垂风险,也应在卧位时于足底加以支撑。总的来说,慢性期应继续维持良肢位以防肢体变形,例如利用足板防足下垂、手握枕防掌心挛缩等。这些装置在侧卧位时也需相应调整和使用。

感觉与功能促进:对于慢性期仍有忽略或感觉缺失的患者,持续的感觉刺激依旧有意义。家属可在日常护理中交替采用患侧卧位,让患者感受不同的姿势。例如每天早晨安排一段时间让患者患侧卧位,一边给予患侧肢体皮肤按摩、冷热刺激等感觉输入;下午则可改为健侧卧位,让患者健侧承担压力、腾出患侧肢体在上方做被动运动或使用电刺激设备等。这种交替方式既满足了护理需求,又融入了简单的康复训练,可谓一举两得。此外,慢性期患者的生活起居应尽量规律化,卧位也可以结合作息来安排——比如饭后为防误吸多取右侧卧位,清洁护理时取左侧卧位等,形成日常习惯有助于患者身心的稳定。

吞咽与呼吸照护:如果患者在慢性期仍有严重吞咽障碍(需长期经鼻饲饮食),应长期遵循防误吸体位管理策略。进食时取坐位或半卧位,进食后尽量侧卧而非平卧,并保持床头抬高30°左右一段时间。具体采用左侧卧还是右侧卧,可根据患者误吸情况调整(例如有研究指出饭后取右侧卧位能减少胃食管反流误吸)。呼吸方面,慢性期重症患者常伴随咳嗽无力、痰液潴留甚至慢阻肺等问题,需要定期翻身拍背和机械翻身床等手段。左右侧卧是良好的引流姿势,比仰卧位有效促进痰液排出。若患者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侧卧睡眠本身就是推荐体位,可减少舌后坠阻塞气道,提高夜间氧合。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慢性期依然要坚持与早期相同的护理标准,包括每2小时翻身、床头抬高进食、防误吸及雾化吸痰等措施一个都不能少。时间久了,家属切不可掉以轻心,认为“老病号”就无所谓;相反,越是慢性阶段越要警惕并发症卷土重来,定期评估皮肤、肺部状况,根据需要在体位上做出针对性调整。

慢性期小结

经过前几个阶段的康复,慢性期患者在卧位选择上更加强调个体需求和舒适安全的平衡。对于有自主能力的患者,应尊重其习惯(哪侧睡得舒服就哪侧),同时提醒其遵守保护患肢的原则;对于完全依赖照护的患者,护理人员则需像急性期一样严格执行翻身计划,交替应用健侧/患侧卧位,防止长期卧床并发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众感觉“瘫痪的那侧不能压”,但实际并非如此:只要摆放方法正确,患侧卧位对患者是有利而安全的。同样地,健侧卧位只要患肢得到良好支撑也不会造成新的损伤。因此,在慢性期,我们更加强调“因人因时而异”:白天康复训练时可多取患侧卧位配合刺激,夜间睡眠时则以患者舒适为先,两侧姿势轮换调整。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制定一套长期卧位管理方案,定期评估效果并微调,才能让患者在漫长的慢性阶段既避免并发症又提高生活质量。

最后需要强调

最后需要强调,无论哪个阶段,良好的卧位摆放都应当结合其他康复护理措施,如定期关节活动、正确坐姿训练、早期下地活动等,共同促进功能恢复。卧位只是康复中的一个方面,离不开综合管理。当患者和家属掌握了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情景后,就可以更灵活地运用它们,为脑卒中康复之路保驾护航。总之,急性期重在生命与并发症管理,恢复期重在促进功能和抑制异常模式,慢性期则重在个体舒适与持续防护。根据不同时期目标选择合适的卧位姿势,并注意细节调整,才能真正做到既科学严谨又人性化地照料每一位中风患者。

点击以下链接,马上查询更多康养机构、康复专家信息

浙江省内公办康复中心/康复科/康复医院介绍

浙江省、上海市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

浙江省、上海市护理院、养老院

浙江省内康复医学/老年医学/护理专家介绍

声明:浙里康复养老平台(浙里康养),提供杭州公立康复中心、杭州康复医院、杭州养老院查询服务,分享康复养老干货,本平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分享知识!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谢谢!
浙ICP备19013084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