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经损伤引发的诸多并发症中,运动性言语障碍与语言困难,如构音障碍或失语症,极为常见。中风作为神经损伤的典型代表,患者常同时面临运动障碍与言语沟通难题。构音障碍虽患者数量庞大、致残性高,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严重忽视。
深入探究中风后构音障碍的特点、现状及康复策略,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推动康复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流行病学
研究表明,中风急性期过后,构音障碍的患病率介于 41.5% 至 53% 之间。研究指出,中风相关的言语障碍是第三大常见的残余障碍。中风后言语障碍的整体患病率为 51%,而在急性期过后,这一比例会自发下降至 27%。
尽管中风后构音障碍的患者数量庞大,但相较于其他中风相关的沟通障碍(如失语症),构音障碍所受到的关注却远远不足。失语症由于其症状较为明显,且对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影响更为直接,往往更容易引起患者、家属和医疗人员的重视。而构音障碍由于其症状相对隐蔽,且常被误认为是单纯的言语问题,而非严重的健康障碍,因此长期被忽视。
沟通障碍严重阻碍了患者参与正常的社会活动和生活,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症状与差异
失语症:语言理解的“断层”
失语症源于大脑优势半球(通常为左半球)的布罗卡区、韦尼克区及相关语言通路的受损,这种损伤如同在语言处理的复杂网络中制造了“断层”,使得患者无法正常生成语言和/或进行理解。其症状表现多样,从偶尔难以寻得合适的词汇,到完全丧失说话、阅读和/或写作能力不等。
构音障碍:言语肌肉的“失调”
构音障碍相关大脑损伤部位主要包括初级运动皮质(头面部中央前回区域)、皮质脑干束、小脑、基底节以及与言语运动相关的脑神经运动核,构音障碍主要影响言语相关肌肉,导致肌肉无力、运动受损或不协调,涉及嘴唇、舌头、下巴、软腭、喉咙、声带以及横膈膜等参与言语过程的部位。其典型特征为言语含糊不清、语速缓慢、呼吸费力且言语不精准。构音障碍患者在声道发音运动上明显减少,如舌头、下颌和下唇的运动幅度受限。此外,他们的发音运动速度迟缓,发音手势缺乏协调性。构音障碍的其他常见表现还包括呼吸控制紊乱、发音与共振异常、言语流畅性和韵律受损,具体表现为辅音发音不准确、元音发音扭曲、鼻音过重、音调低沉且刺耳、声音紧张窒息以及韵律障碍,如语速过慢等。
结语
相对于失语症,中风后构音障碍是一个被严重忽视但极具致残性的健康问题。其症状多样,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建立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言语治疗有效性评估,可以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康复效果。未来,需要提高社会对构音障碍的认识和关注,为患者创造一个更友好的康复环境。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风后构音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得到显著改善,他们将能够重新融入社会,享受正常的生活。
言语评估与训练系统 Wisebot® S3
Wisebot® S3 是以神经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等康复理论为基础,为言语障碍患者设计的评估及训练系统。Wisebot® S3 采用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和创新人机交互量表评估方法,患者可以在语音助手引导下独立完成评估,实现了言语功能的智能化评估,并自动生成符合患者特点的个性化康复训练方案。
Wisebot® S3采用治疗师与患者相互独立而又协同操作的双屏交互设计,患者可更加专注于评估和训练;通过针对性训练题目和逼真的三维模型动画引导,精确指引患者进行言语及发声练习,帮助患者提高言语、语言及认知能力。
优势功能
● 智能化评估:系统与患者自主交互评估,自动评分并给出评估报告。
● 智能化训练:动画演示、训练过程自主交互、自适应调节难度。
● 智能化分析:数据可视化、精确客观的康复结局数据。
● 双屏幕操作:患者端评估、训练;医生端显示数据,互不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