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目前世界上导致成年人残疾最主要的原因。而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有研究表明,心肺康复可以提高患者最大吸氧量,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从而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运动功能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一 .什么是心肺康复
患者脑卒中后容易出现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方面的疾病或功能衰退,这时就要做心肺康复治疗。心肺康复是指通过多种协同的、有目的的干预措施,坚持定期服药、运动训练、饮食与心理、行为改变等,使日常活动能力(ADL)得到改善,社会参与程度提高,延缓疾病进展和预防并发症的一种综合治疗措施。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偏瘫患者可从心肺康复治疗中获益,而费用显著低于预防用药,同时心肺康复可提高患者机体的力量和耐力达20%~50%,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缩短其住院时长,进而减少医疗费用。
二 .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低下的原因
有研究显示,3/4脑卒中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肺功能下降,心肺功能下降对患者的影响比脑卒中本身更大,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呼吸中枢损伤
呼吸运动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化学感受器调节。卒中病灶可直接损害呼吸中枢、破坏呼吸下行传导通路、中断呼吸中枢间纤维联系等致患者呼吸功能受损、处于低氧状态。
2.呼吸肌肌力下降
合并偏身肢体运动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呼吸肌的运动功能也同时存在问题,患者可能存在呼吸肌肌力下降、肌张力异常、本体感觉差等问题,从而发生呼吸功能障碍。
3.长期卧床出现并发症
脑卒中早期卧床不动可导致严重的心血管调节失常,心流速度缓慢,心脏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横隔运动困难,还可能引发坠积性肺炎,影响通气和换气功能。
4.运动量减少
脑卒中患者因出现运动功能障碍、早期长期卧床和习得性废用会造成运动量减少,心肺功能降低。减少的运动量及降低的心肺功能使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更易疲劳。
5.本身心肺功能有所下降
脑卒中患者一般年纪较大,多数患有心肺系统的基础疾病,例如高血压、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肺炎等,本身心肺功能有所下降。
三 .脑卒中患者常用心肺康复治疗技术
心肺康复的方案主要包括:呼吸模式的改善、呼吸肌抗阻训练、体外膈肌电刺激、有效咳嗽训练、体位排痰、有氧运动训练、全身性的营养支持、社会心理干预以及健康知识教育等。具体方法如下:
1.呼吸模式的改善
腹式呼吸又称隔式呼吸,主要依靠腹肌和膈肌的收缩进行,而膈肌是主要呼吸肌。腹式呼吸可以提高每次通气量、呼吸频率、增加动脉氧分压,缓解呼吸困难症状,改善肺换气功能。
腹式呼吸的训练方法:患者取放松体位,双手置于上腹部。让患者用鼻缓慢地深吸气,腹部缓缓隆起,肩部及胸廓保持平静。用口呼气,将空气缓慢的派出体外。
2.呼吸肌抗阻训练
呼吸肌肉训练活动对脑卒中患者呼气、吸气功能有显著改善作用,有效增强患者肺功能以及提高其肺容量。膈肌为主要呼吸肌,承担着人体呼吸70%以上的工作量。其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松弛时膈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以助呼气。具体操作如下:
治疗师双手掌心朝下,双掌叠加,十指交叉握紧。下位掌心放于患者剑突以下的下胸部和上腹部之间,嘱咐患者吸气的同时,治疗师手掌朝患者膈肌运动的相反方向适度用力,使膈肌达到抗阻训练。
3. 体外膈肌电刺激
使用方法:①保持皮肤清洁。②开机。③贴片:2个小电极:双侧胸锁乳突肌外缘下1/3.2个大电极:锁骨中线第二肋间。如患者有心脏肥大,建议将左侧大电极贴在稍外侧的区域。④调节参数,开始治疗:按“重设”键,旋转拨轮旋钮至各参数模块,进行调节。调节刺激强度从低至高调节,使患者逐步适用,避免紧张感。每天1~2次,每次30min,长期使用。
4.有效咳嗽训练
患者坐位,深吸气,以达到必要的吸气容量。吸气后,关闭声门,进行短暂的闭气,以使气体在肺内得到最大的分布。腹肌收缩,身体前倾,进行用力咳嗽。用力咳嗽可形成由肺内冲出的高速气流,这样高速的气流可使分泌物移动,使痰液排出体外。
5.体位排痰
体位排痰的原理是利用重力使痰向口腔移动,同时利用机械刺激帮助痰液排除的方法,包括体位引流、叩打、压迫和振动,以及分泌物的清除等环节。进行体位排痰时要先确定痰液聚集位置,可采用肺部听诊并结合影像学检查,要求将病变部位向支气管垂直,也可使用电动起立床对患者进行体位引流。
6.有氧运动训练
运动类型可以根据不同患者肢体活动障碍情况选择,如上下肢主被动训练、四肢联动训练和跑步等,并适当加以抗阻运动、柔韧性训练和平衡训练。训练强度根据运动负荷试验测定的最大心率的60%~80% 来确定,并一定要结合患者的自感劳累评分来调节运动强度。
对于呼吸系统,患者通过运动,可以增强呼吸肌的肌肉强度和力度,改善肺的顺应性,增强肺功能及肺局部的抵抗力等。而对于心血管系统,患者通过运动可以使心脏跳动更加有力和规律,保证心脏的效率,从而增加心脏的功能,使全身组织和器官维持最佳的功能状态,身体的抵抗力同时也有增强。
7.营养支持
营养支持不仅是营养补充,也是疾病治疗的一部分,体重丢失与营养不足普遍会影响预后的效果,营养支持与疾病治疗与呼吸功能康复治疗相结合才能获得整体治疗的效果。为了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力,饮食上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如鸡蛋、牛奶、黄豆、鸡肉、核桃、鱼虾、燕麦、水果、蔬菜等。
8.心理干预及健康宣教
疾病常常会导致患者情绪不稳,意志消沉,丧失信心,甚至自暴自弃。我们治疗师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当细心观察和分析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干预和帮助患者稳定情绪,重拾与病魔斗争的信心,激发患者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疾病,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鼓励,在治疗上看到希望。
良好的健康宣教能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相关疾病的知识,协助我们帮助患者戒烟戒酒,预防其他并发症,教会家属一些简单的康复技术,课后监督患者完成相关作业,提高和延续康复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节约医疗成本,同时我们还能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