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福音!上海香树湾护理院康复科率先引进国际认证的经颅磁刺激(rTMS)设备,为运动障碍、言语困难、吞咽障碍等后遗症提供非药物、无创的新型治疗方案!"
01、什么是重复经颅磁刺激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通过磁场脉冲刺激大脑皮层神经元,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科研。
"通过脉冲磁场作用于大脑皮层→激活神经细胞重组→促进功能代偿"
02、临床价值
1、针对上肢精细动作障碍
上肢精细动作障碍 ➜ 刺激运动皮层区
脑卒中后,很多患者会出现上肢精细动作障碍,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运动皮层区是控制肢体运动的关键区域,当该区域因脑卒中受损后,其对上肢精细动作的调控能力就会下降。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通过对运动皮层区施加磁场脉冲,能够激活该区域的神经细胞,增强神经信号的传递。
2、针对失语症
失语症 ➜ 靶向 Broca 语言区
Broca 语言区位于大脑左半球额叶,是负责语言表达的重要区域,脑卒中导致该区域受损后,就可能引发失语症。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靶向作用于 Broca 语言区,通过磁场脉冲刺激该区域的神经元,促进神经细胞的重组和功能恢复。
3、针对长期肌张力异常
长期肌张力异常 ➜ 调节神经
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能够调节神经网络的平衡,通过合理设置刺激参数,抑制过度兴奋的神经通路,同时增强受抑制的神经通路功能。高频刺激可以提高特定神经区域的兴奋性,低频刺激则能降低其兴奋性,从而使整个神经网络恢复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4、针对失眠
入睡困难 ➜ 抑制过度觉醒的前额叶背外侧区(DLPFC)
失眠患者的DLPFC常处于病理性过度激活状态,导致“大脑无法关闭”。rTMS通过 低频刺激(1Hz) 精准抑制该区域神经活动,降低皮质兴奋性,阻断过度觉醒环路。
03、设备优势
非侵入性,安全性高
无创操作:无需手术或药物,通过磁场无痛穿透颅骨刺激大脑皮层,避免感染或创伤风险。
副作用少:常见副作用轻微(如头皮不适、短暂头痛),严重并发症(如癫痫)罕见(发生率<0.1%)。
促进神经可塑性,加速功能恢复
无创操作:无需手术或药物,通过磁场无痛穿透颅骨刺激大脑皮层,避免感染或创伤风险。
副作用少:常见副作用轻微(如头皮不适、短暂头痛),严重并发症(如癫痫)罕见(发生率<0.1%)。
精准靶向治疗
个体化定位:结合MRI/导航系统精确定位靶区(如初级运动皮层M1区或Broca区),提升疗效。
参数可调:根据患者状态调整频率、强度及刺激时间(如θ短阵脉冲刺激(TBS)可缩短治疗时间)。
多维度症状改善
运动功能障碍:改善偏瘫肢体肌力(Meta分析显示Fugl-Meyer评分平均提高15%-30%)。
语言障碍:刺激左半球语言区可提升失语症命名能力(部分患者应答率超50%)。
吞咽障碍:针对脑干/皮质延髓束刺激减少误吸风险。
认知障碍:低频刺激右侧DLPFC缓解卒中后抑郁(应答率约40%-60%)。
适用人群广泛
急性期至慢性期:急性期(<1月)抑制水肿/凋亡,慢性期(>6月)仍可诱发可塑性。
癫痫患者:局灶性发作且药物控制不佳者,低频抑制致痫灶。
失眠患者:低频抑制右前额叶过度觉醒,缩短入睡时间。
04
重复经颅磁刺激禁忌症
绝对禁忌症
颅内金属植入物:如动脉瘤夹、深部脑刺激电极(DBS)、人工耳蜗等(磁场可能导致移位或发热)。
癫痫病史或高风险:高频rTMS(>1Hz)可能降低癫痫发作阈值。
相对禁忌症(需个体化评估)
孕妇或哺乳期:安全性数据有限,需权衡风险收益。
严重头痛或颅内压增高:刺激可能加重症状。
近期脑损伤或卒中(急性期):避免刺激病灶区。
药物影响:服用降低癫痫阈值药物(如氯氮平、三环类抗抑郁药)。
儿童或青少年:大脑发育中,需谨慎(部分国家允许用于难治性抑郁症)。
其他注意事项
避免直接线圈过热:可能引起头皮灼伤。
听力保护:rTMS操作伴随噪音,建议佩戴耳塞。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癫痫患者:低频rTMS(≤1Hz)可能用于治疗,但需严密监测。
老年人:需评估脑萎缩对刺激定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