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里的 “隐形杀手”:警惕脑卒中的夏季高发风险

    发布时间:2025-07-23 01:07:58    点击次数:0

脑卒中

在大家的固有认知中,寒冷的冬天是脑卒中的高发季节,殊不知炎炎夏日才是脑卒中更易“作祟”的时段。盛夏时节,烈日当空,大地被炙烤得滚烫,空调房与户外的巨大温差、冰镇饮料的爽口刺激、深夜烧烤的酣畅淋漓,成了许多人消暑的标配。但在这份看似惬意的夏季生活背后,却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健康危机。数据显示,夏季高温时脑卒中的发病率比其他季节高出 23%,尤其是当气温超过 32℃时,发病风险会显著增加。

01、夏日诱发脑卒中的三大 “元凶”

室内外温差过大的 “突袭”

夏季室外气温居高不下,人体为了散热会大量出汗,导致血液中的水分减少,血液黏稠度随之上升。当人们从酷热的户外一下子进入温度较低的空调房时,体表的血管会迅速且大幅收缩,使得回心的血流量突然增加,血压也随之出现急剧波动,这就很容易诱发脑血管疾病。对于本身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而言,这种忽冷忽热的气温变化,会让脑血管反复经历收缩与舒张,进而造成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严重时甚至会引发脑梗死。

空调房干燥环境的 “潜伏”

空调在制冷的过程中,会不断抽走室内空气中的水分,让空气变得干燥。人长时间处于这样的干燥环境里,皮肤和呼吸道会持续流失水分,进一步加剧血液黏稠度,大大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而血栓正是诱发脑卒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冷饮冷食的 “刺激”

炎热天气里,冰淇淋、冰镇西瓜等冷饮冷食成了人们降温的最爱。然而,这些冰冷的食物进入人体后,会强烈刺激胃肠道,引发全身广泛的血管收缩,同时还可能导致骨骼肌冷颤。外周动脉收缩后,四肢储备的血液会加速回流到心脏,使回心的循环血量增加,从而改变脑部的血流动力学,增加脑卒中的发病几率。

脑梗前兆

02、快速识别脑卒中,把握黄金救治时间

面对脑卒中,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大脑细胞在缺血缺氧中每分钟死亡190万个。牢记“FAST”口诀,关键时刻能救命。

F(Face,脸):仔细观察面部,看是否出现一侧下垂的情况,笑容是否歪斜不对称。

A(Arm,手臂):让患者平举双臂,留意是否有一侧手臂无力下垂,无法保持平衡。

S(Speech,言语):倾听患者说话,判断其是否存在言语含糊不清的情况,或者是否无法理解他人的话语。

T(Time,时间):一旦发现以上任何一种症状,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每一分每一秒都不容耽搁。

尤其需要警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小中风”。其症状通常表现为脸部歪斜、手脚发麻、言语不清等,但这些症状往往在几分钟到一小时内就会缓解。很多人会因此掉以轻心,觉得症状消失就没事了,殊不知这是身体发出的最高级别红色预警。统计表明,近 20% 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前都经历过 “小中风”,所以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必须立即就医。

脑梗症状

03、夏天预防脑卒中的实用指南

合理调控空调温度

建议将空调温度设置在 26℃左右,让室内外的温差不超过 7℃。这样既能保证室内的凉爽舒适,又能避免人体受到过大的温差刺激,从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注重通风保湿

长时间开空调会让室内空气变得污浊,还会降低空气湿度。因此,建议每开2-3小时空调,就通风换气20-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同时,也可以在室内放置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减少身体水分的流失。

微信图片_20250718135548

科学补充水分

在空调房里,人体水分容易通过皮肤和呼吸道悄悄流失,所以要及时补充水分,保持血液黏稠度在正常范围内。最好多喝温开水,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群,要避免饮用冰镇饮料,以防刺激胃肠道和血管。

避免频繁冷热交替

从炎热的户外进入空调房时,不要立刻对着空调出风口直吹,最好先在阴凉处稍作停留,让身体慢慢适应温度的变化。如果需要频繁在空调房和户外之间切换,要注意适当增添衣物,保护好颈部和肩部,减少血管受到的冷热刺激。

戒烟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均衡饮食,减少高油、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身体抵抗力。此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一定要严格遵医嘱规范用药,定期复查,将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夏季虽热,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做好防护,就能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安然度过炎夏。

点击以下链接,马上查询更多康养机构、康复专家信息

浙江省内公办康复中心/康复科/康复医院介绍

浙江省、上海市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

浙江省、上海市护理院、养老院

浙江省内康复医学/老年医学/护理专家介绍

声明:浙里康复养老平台(浙里康养),提供杭州公立康复中心、杭州康复医院、杭州养老院查询服务,分享康复养老干货,本平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分享知识!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谢谢!
浙ICP备19013084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