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慈源康复医院康复案例分享:美食重启的吞咽康复之路

    发布时间:2025-07-18 02:07:27    点击次数:0

在上海慈源康复医院的康复治疗区,总能看到一个步履匆匆却眼神专注的身影。她时而俯身耐心指导患者做吞咽训练,时而对着电脑分析FEES纤维喉镜吞咽功能检查视频,时而与团队成员激烈讨论治疗方案 —— 她就是言语治疗师部门组长、康复治疗师李弦妹。

吞咽障碍1

从业 7 年来,她以 "精准康复" 为准则,用专业与温情陪伴无数患者走过从功能障碍到重获新生的艰难旅程,成为他们康复路上最可靠的 "引路人"。

01

一份初心:

从 "阿婆的微笑" 到坚定的职业选择

"康复治疗不只是修复身体功能,更是重建生活的希望。" 这份认知,源于李弦妹职业生涯初期的一个瞬间。

在她早期的工作阶段,一位卒中阿婆因吞咽障碍无法说话、靠鼻饲维持生命,眼神里满是绝望。李弦妹每天为她做吞咽训练,从简单的口腔运动到精细的感觉刺激,一点点引导她重新感知食物、触发吞咽反射。

三个月后,当阿婆第一次清晰地说出 "谢谢",并且可以尝试进食高稠食物时,眼角泛起的泪光让李弦妹瞬间明白:这份工作承载着生命的重量。

正是这份 "见证奇迹" 的成就感,让她在康复治疗领域深耕七年。

在她看来,康复治疗师既是技术操作者,更是患者的 "心灵陪伴者"——"我们递出的不只是治疗器械,更是一份‘你能好起来’的信念。"

02

精准康复:

用临床思维丈量生命维度

在李弦妹的工作手册上,"精准" 二字被圈画了无数次。她所理解的 "精准康复",是从评估到治疗的全流程精细化:"就像给锁配钥匙,必须先看清锁芯的结构,才能做出最合适的钥匙。"

这种理念在吞咽障碍治疗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面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综合运用临床 SOAP 评估、FEES(纤维喉镜吞咽功能检查)、VFSS(吞咽造影检查)等" 组合拳 ",精准定位问题核心。

对李弦妹而言,"精准" 更意味着动态调整的智慧。

她常说:"患者的身体每天都在变化,治疗方案不能是‘一锤子买卖’。"

66 岁的杨阿姨(化名)因 “脑室出血、急性梗阻性脑积水” 被紧急送医,当时她呼吸衰竭,需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呼吸,术后陷入昏迷,还伴有重度肺部感染。病情稳定转入上海慈源康复医院时,她面临着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吞咽障碍等多重问题,康复前景不容乐观。

杨阿姨在接受一年促醒治疗后,终于苏醒。苏醒后,李弦妹团队立即对其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吞咽功能评估。

综合评估结果,团队分析出杨阿姨的核心问题在于吞咽功能与呼吸功能的双重受损。据此,制定了以 “吞咽功能治疗 + 呼吸功能治疗” 为重点的个性化康复方案,同时设置了短期和长期康复目标。

治疗过程中挑战重重。杨阿姨心肺功能差,无法脱氧,不能佩戴吞咽说话瓣膜,给呼吸功能训练和言语发声功能重建带来极大困难。李弦妹团队创新采用声门下吸引及声门下给氧技术,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帮助杨阿姨逐步改善呼吸功能,为后续康复奠定基础。

针对吞咽功能障碍,由于患者无法经口进食,且咽腔分泌物多、杓状软骨肿大、喉前庭水肿,团队创新使用 IOE 间歇置管给予营养支持,既保证了营养均衡,避免了长期佩戴胃管的弊端,又刺激了吞咽反射中枢,促进吞咽功能改善。

在治疗性进食阶段,杨阿姨咽腔残留多、吞咽不完全。李弦妹采用姿势代偿(右偏头吞咽),并将食物调整为均质、附着力较低的进行治疗性摄食训练,逐步提升其进食能力。

微信图片_20250718134602

经过不懈努力,杨阿姨成功拔除气管套管,不仅能经口进食多种质地食物,还能清晰说出短句。出院那天,她捧着家属送来的锦旗,李弦妹却笑着说:"不是我创造了奇迹,是我们一起守住了希望。"

微信图片_20250718134608

03

团队为基:用协作与传承点亮康复之路

在李弦妹的工作理念里,康复从来不是单枪匹马的战斗,而是多专业力量共同发力的过程。

她尤其注重与康复管家的紧密配合 —— 作为连接患者家属与康复团队的重要桥梁,康复管家能及时传递最鲜活的信息。

因此,她养成了定期与康复管家沟通的习惯:每周都会详细同步患者的康复进展,小到训练时的细微进步,大到治疗中遇到的瓶颈;而康复管家也会反馈家属的疑问与需求,比如居家训练的注意事项、饮食上的调整建议等。这些信息像细密的线索,让治疗方案能更精准地贴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同时,她始终坚持定期参与病例讨论会。每次讨论,康复治疗师、医生、护士、营养师等不同岗位的专业人员都会围坐在一起,结合各自的观察与判断,共同分析患者的病情:治疗师聚焦功能训练的效果,医生关注病理层面的变化,护士补充日常护理中的细节,营养师则从饮食角度提出建议。

在充分的交流碰撞中,零散的信息被整合起来,最终形成一套兼顾专业性与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这种协作模式,让团队里的每一份专业力量都能发挥作用,既保证了康复过程的科学严谨,也让治疗方案始终带着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04

向光而行:

以专业远见眺望康复未来

从最初的 "跟着学" 到如今的 "领着干",李弦妹从未停止对康复领域的探索。

对于未来,李弦妹有自己的期待:"希望人工智能能帮我们更精准地预测患者康复轨迹,让治疗方案更个性化;也期待吞咽治疗能与临床手术更紧密结合,通过术前评估反向指导手术方案,从源头提高康复效率。"

但更重要的是,她希望康复理念能惠及更多人,"让偏远地区的患者也能享受到规范的康复治疗,这才是康复事业的意义。"

如今,李弦妹的诊室墙上挂着一幅特别的 "奖状":美国大使馆为感谢她对外籍患者的精心治疗送来的感谢信。

正如她常对团队说的:"我们或许不能改变疾病的过去,但能陪着患者,把康复的每一步走得更稳、更有力量。" 这份信念,让她在康复之路上步履坚定,也让更多患者在她和团队的陪伴下,重新拥抱生活的温度与光彩。

点击以下链接,马上查询更多康养机构、康复专家信息

浙江省内公办康复中心/康复科/康复医院介绍

浙江省、上海市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

浙江省、上海市护理院、养老院

浙江省内康复医学/老年医学/护理专家介绍

声明:浙里康复养老平台(浙里康养),提供杭州公立康复中心、杭州康复医院、杭州养老院查询服务,分享康复养老干货,本平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分享知识!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谢谢!
浙ICP备19013084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