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急危重症救治水平的快速发展,神经内外科ICU及其他综合ICU内患者经过前期手术、介入或溶栓等治疗后病情趋于稳定,大部分转到重症康复病房进行早期康复,他们大多数遗留较多的功能障碍,如吞咽障碍、呼吸功能障碍、排尿排便功能障碍、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等,病情仍相对较重。因患者早期救治过程中为改善通气缓解缺氧症状及排痰需要,常规会进行气管切开。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呼吸道丧失了原有的生理功能,更容易诱发感染。
气管切开
气管切开患者病情稳定后的最重要的康复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康复措施来改善呼吸功能,拔除人工气道,且尽早地拔除气管套管对呼吸功能康复防止肺部并发症非常重要。
(一)呼吸训练前评估的重要性
呼吸训练前期评估的主要目的是明确患者呼吸肌力情况,为呼吸训练强度的选择提供依据。且多数文献提及呼吸训练前期评估,表明患者进行前期评估被普遍认可。
(二)呼吸训练方法的选择
堵管训练
让患者从气管套管呼吸逐渐适应经口鼻呼吸,塑料气管在堵管前应吸尽声门下分泌物,再行气囊放气,堵管过程中鼓励患者平静呼吸,首次堵管大部分患者不适应,责任护士应主动提醒患者使用口鼻呼吸,每次随着患者的耐受程度增加堵管时间。
缩唇呼吸
患者经鼻吸气2-3s再缩唇如吹哨样口型,用嘴呼气4-6s,呼气力度控制在可以使位于口唇前方15-20cm处的薄纸巾被呼出气流能吹动为宜
气管切开患者之呼吸康复训练
腹式呼吸
患者呼吸的过程中应尽量不动胸廓,吸气时用鼻深吸气将腹部鼓起,呼气时则缩唇缓慢呼气,回缩腹部。呼气时间控制在吸气时间的2倍左右。
全身呼吸
结合了腹式呼吸、缩唇呼气和扩胸、弯腰蹲等动作。患者双手吸气时上举、呼气时放下,10-20次/组。双手于身体两侧交替沿体测进行上移下滑,吸气上移,呼气下滑,10-20次/组。双肘屈曲握拳,向斜上方交替出拳,出拳吸气,还原呼气,10-20次/组。双腿交替抬起,屈膝90°,抬起吸气,放下呼气。
患者双手吸气时上举、呼气时放下。
双手于身体两侧交替沿体测进行上移下滑,吸气上移,呼气下滑。
双肘屈曲握拳,向斜上方交替出拳,出拳吸气,还原呼气。
双腿交替抬起,屈膝90°,抬起吸气,放下呼气。
呼吸肌抗阻训练
体位选择膝立仰卧位,在腹部放一重量合适的沙袋,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下陷,训练每次持续5min。沙袋的初始重量为1KG,随着训练的进行,之后每周增加0.5KG,直至重量达到4KG。(注意:在进行呼吸肌抗阻力训练期间以及训练前后,都应给予患者1h的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氧浓度控制在20%-29%为宜。
(三)注意事项
1、 锻炼要依据患者的病情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负荷。
2、 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体位的呼吸训练、恰当的运动量,以患者自觉稍累而无呼吸困难为宜,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有不适立即停止呼吸训练。
3、 锻炼时注意保暖,时刻注意人文关怀,鼓励患者,增强自信心,进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呼吸康复训练
为什么要进行呼吸康复训练?
进行康复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肺部功能,提高肺部的通气和换气的能力。进行呼吸训练是预防肺部感染以及肺部疾病护理的重要措施。呼吸训练不仅有助于预防心身疾病的发生或恶化,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还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护理的顺利实施,发挥药物的疗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康复理念的核心是运动,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可以增加呼吸肌的肌力,提高潮气量,降低浅快呼吸指数,进行改善呼吸功能。
呼吸康复训练会带来怎样的效果?
进行呼吸康复训练能改善呼吸肌的耐力,肌力,促进痰液的排出,缩短堵管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住院时长以及住院次数,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提高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提高运动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