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康复故事
“医生,我真的还能站起来吗?” 75岁的何奶奶(化名)躺在病床上,声音有些颤抖。
4个月前的一次中风,让她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面对如此巨大的打击,何奶奶和家人都陷入了绝望的深渊。但很快,家人便决定积极为她寻求康复治疗,希望能帮她找回曾经的生活。就这样,何奶奶来到了金华金东明州康复医院,开启了漫长而艰难的康复之路。
01、康复是一场孤独的“战争”
康复的过程,比想象中更难
康复治疗科为何奶奶制定了一套“阶梯式”康复方案:从恢复坐位平衡,到重建站立能力,最后恢复独立行走能力,每个阶段都融合了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和中医治疗,如同精密齿轮,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床旁康复 恢复坐位平衡
神经肌肉电刺激:促进神经可塑性,提高局部血液循环能力,阻断废用性肌萎缩循环
气压治疗: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运动疗法:提高四肢肌力,维持关节正常活动度,增强核心肌群,提高坐立位平衡能力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神经受损后出现的局部或全身肢体麻木、感觉减退、活动受限等症状。
大厅训练 恢复站立平衡
经过一个月康复训练后,何奶奶的情况有所好转,已恢复坐位平衡能力,根据阶段性评估结果,康复治疗科及时调整了康复方案,将训练重点转向站立训练。
电动起立床训练:促进下肢肌力恢复,促进血液循环,预防体位性低血压
作业训练:改善上肢关节活动度,增强手部精细运动,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回归家庭生活
步行训练
在康复的最后阶段,治疗重点转向功能性步行训练。最初使用助行器时,在康复师的帮助下,何奶奶步伐蹒跚,治疗团队逐步提高训练强度,减少辅助。
经过4个月的康复训练,何奶奶目前已恢复独立行走的能力,手部功能也在逐步恢复中。
02、那些让她坚持下去的“微光”
康复路上,有很多温暖的小瞬间:
康复师的鼓励:“何奶奶,您今天又比昨天多走了两步!”
病友间的相互“监督”:一起康复的病友每天都会互相加油打气,互相监督训练进度。
老伴的陪伴:每当何奶奶因为训练不好而心情低落时,老伴总是在边上默默陪伴她,安慰道:“累了就歇会儿,但别放弃。”
03、年龄,从来不是放弃的理由
第一周,她连坐起来都头晕目眩,康复师扶着她练习“床边坐立”,5分钟就大汗淋漓。
第一个月,她开始尝试站立,但右腿无力,像踩在棉花上,几次差点摔倒。
第二个月,她终于能扶着助行器走几步,兴奋得她不知疲倦的走了好多圈,虽然肌肉酸痛到夜里睡不着,但可以行走的喜悦又让她充满了动力。
经过4个月的坚持,何奶奶的进步让所有人惊讶: 从“卧床不能动”到“自己坐起来”,从“被人扶着走”到“独立行走”,虽然走得慢,但每一步都稳稳当当。“没想到这么重的病还能重新站起来!”75岁的何奶奶激动地说。
康复不是奇迹,而是科学规划与人性化关怀的结晶
在这里,每个治疗动作都经过精准设计,每句鼓励话语都承载着治愈的力量。从肢体功能到心理重建,从吞咽训练到生活技能,康复治疗科团队正为更多像何奶奶这样的患者铺就重生之路。我们始终相信:只要不放弃,每个生命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