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被铁门“偷袭”后的脑外伤康复之路:从卧床到重新“走”向生活

    发布时间:2025-07-29 03:07:00    点击次数:0

“噩梦”降临

一扇沉重的、锈迹斑斑的铁门,毫无预兆地从背后砸下——这就是廖阿姨(化名)57岁,从一天下班回家的路上遭遇“噩梦”。瞬间的重击,让她颅骨骨折,颅内出血,大脑遭受重创。

脑出血

从急诊室到ICU,再到普通病房,廖阿姨的世界被按下了暂停键。曾经麻利操持家务的身影,此刻只能无力地躺在病床上。意识模糊,无法言语,一侧肢体完全瘫痪,连最简单的吞咽都成了奢望。家人眼中那个坚韧乐观的她,仿佛被厚重的阴霾笼罩。

这,只是漫长征程的起点。

转入康复科后,叶祥明主任医师、叶青副主任医师和李婷主治医生等康复治疗团队进行查房,在详细了解病情和全面的康复评估后,康复治疗团队给廖阿姨制定了详细的康复治疗计划。最后叶主任叮嘱到:真正的挑战才拉开序幕,脑外伤的康复,没有捷径,只有日复一日的“硬磕”。

01

卧床期:预防并发症是首要任务。

治疗师每天为她进行良肢位摆放,一丝不苟地活动僵硬的关节,防止肌肉挛缩和褥疮。每一次被动的屈伸,都伴随着无声的忍耐。吞咽训练从一滴水开始,呛咳是常事,但坚持是唯一的选项。神经调控的早期介入,TMS(经颅磁刺激)技术通过磁场靶向调控运动皮层及神经网络,改善廖阿姨的运动功能。

640

02

坐起与平衡

当第一次被缓慢扶坐起来时,天旋地转,强烈的眩晕让她面色惨白。但这小小的“坐姿”,是通往独立的第一步。平衡训练椅上,她像个初学坐的婴儿,身体不由自主地歪斜,治疗师的手是唯一的依靠。汗水浸透了衣衫,眼神里却透着一股倔强:“再来一次!”

03

站立

借助电动起立床,身体被缓缓“竖”起来。血液瞬间涌向下肢,头晕、心慌、脚底针刺般的麻木感汹涌而来。仅仅是站立几分钟,就耗尽了全身力气。看着镜中陌生而虚弱的自己,泪水无声滑落,但脚下,没有退路。

640(1)

04

迈步

在治疗室,治疗师架着她,一遍遍练习重心转移。“抬脚…对,向前…落地…” 简单的指令,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大脑发出的指令似乎被阻断了,那条沉重的腿仿佛不是自己的。吃力、失败、再尝试… 无数次挑战后的那一次微小的移动,都让整个康复团队为之振奋。

05

拐杖的挑战

当终于能用助行器蹒跚几步后,目标升级了——学会使用更灵活、也更需要平衡能力的拐杖。单拐支撑下的步行,对核心力量、协调性和勇气都是巨大的考验。一个分神,就可能失去平衡。走的满头大汗,用衣袖擦擦汗,在治疗师和家人的鼓励下,咬着牙重新站起。“不能怕累,怕了就永远走不稳。”这是她常说的话。

艰辛,是这段旅程的底色。

身体的疼痛、训练的枯燥、进展缓慢时的焦虑、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每一个夜晚,都可能被沮丧吞噬。但廖阿姨骨子里的坚韧和家人的不离不弃,是穿透黑暗的光。

康复团队(医生、治疗师、护士)的专业与耐心,为她量身定制方案,不断鼓励她的每一个微小进步,成为她最坚实的后盾。家人无微不至的照料和充满希望的眼神,是她疲惫时最温暖的港湾。

时间,见证了汗水浇灌的奇迹。

几个月过去,变化悄然发生:

从完全卧床,到自己能在床边坐稳;

从需要两人搀扶站立,到自己扶着墙站稳;

从在平行杠里艰难挪步,到拄着助行器在走廊行走;

最终,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她可以比较稳当地拄着单拐,监护下无需辅助下在病房走廊里行走了!

640

虽然步履依然缓慢,步态还不完美,需要拐杖的支撑,但每一步,都是她向“铁门”宣告的胜利,是她用不屈意志夺回的生活自主权!

“被偷袭”是意外,“站起来”是选择。廖阿姨的康复之路,是一条布满荆棘却开满希望之花的道路。它告诉我们,即使遭遇重创,即使在57岁的年纪,生命的韧性和康复的力量,依然能创造令人惊叹的转变。致敬每一位在康复路上咬牙坚持的勇者!你们的每一步,都值得掌声!

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科

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病区专家介绍--叶祥明 主任医师

 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叶青

点击以下链接,马上查询更多康养机构、康复专家信息

浙江省内公办康复中心/康复科/康复医院介绍

浙江省、上海市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

浙江省、上海市护理院、养老院

浙江省内康复医学/老年医学/护理专家介绍

声明:浙里康复养老平台(浙里康养),提供杭州公立康复中心、杭州康复医院、杭州养老院查询服务,分享康复养老干货,本平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分享知识!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谢谢!
浙ICP备19013084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