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中风)是导致成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约30%-65%的脑卒中患者在恢复期会出现吞咽困难(吞咽障碍)。吞咽困难不仅影响患者营养摄入,还可能引发吸入性肺炎、窒息等严重并发症。科学合理的饮食护理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吞咽困难的危害及评估
01
吞咽困难的危害
吞咽困难(Dysphagia)是指食物或液体从口腔到胃的传递过程中出现延迟或受阻。脑卒中患者因中枢神经损伤,可能导致咽喉肌群协调性下降、咽反射减弱或消失,进而引发以下风险:
营养不良:患者因进食困难导致热量、蛋白质摄入不足,延缓神经功能恢复。
脱水:液体摄入减少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
吸入性肺炎:食物或唾液误入气道,是导致卒中患者死亡的重要诱因。
心理障碍:患者因进食困难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甚至抗拒进食。
02
吞咽功能评估
在制定饮食方案前,需通过专业评估明确患者吞咽障碍的程度:
临床筛查工具:如洼田饮水试验(让患者饮用3ml温水,观察是否呛咳)、EAT10量表(吞咽障碍症状自评)。
仪器检查:视频荧光吞咽造影(VFSS)和纤维内镜吞咽功能检查(FEES)是评估吞咽功能的“金标准”,可精准判断误吸风险及食物残留位置。
多学科团队协作:需语言治疗师、营养师、康复医师共同参与,制定个体化护理计划。
二、饮食调整策略:从食物性状到营养支持
01
食物性状选择
根据国际吞咽障碍饮食标准化倡议(IDDSI)框架,食物稠度分为7个等级(06级),脑卒中患者常需选择以下类型:
糊状食物(IDDSI 4级):如土豆泥、米糊,需均匀无颗粒,避免粘性过强。
浓流质(IDDSI 3级):如蜂蜜状酸奶,倾斜勺子时缓慢流动,减少误吸风险。
软食(IDDSI 6级):如蒸蛋、豆腐,需易咀嚼且不易松散。
禁忌食物:干硬(饼干)、多纤维(芹菜)、粘性(年糕)或混合性状(汤泡饭)食物需严格避免。
02
营养支持方案
热量与蛋白质:每日热量需达2530kcal/kg,蛋白质1.21.5g/kg,优先选择乳清蛋白、鱼虾等优质蛋白。
微量营养素:补充维生素B12、锌、铁等,促进神经修复。
肠内营养支持:对严重吞咽困难者,可短期使用鼻胃管,长期建议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PEG)。
三、安全进食技巧与护理要点
01
进食体位
坐位:床头抬高60°-90°,头部稍前倾,利用重力减少误吸风险。
侧卧位(适用于卧床患者):健侧卧位,避免食物滞留患侧口腔。
02
喂食方法与工具
小量慢速:每口食物量35ml,使用浅口勺从健侧嘴角送入,确认吞咽完成后再喂下一口。
餐具选择:长柄勺、防滑碗、弯角杯(减少颈部后仰)可提高进食安全性。
吞咽辅助手法:如低头吞咽(保护气道)、用力吞咽(减少咽部残留)。
03
进食后护理
口腔清洁:餐后立即用软毛牙刷或海绵棒清洁口腔,避免残留食物滋生细菌。
保持体位:进食后保持坐位30分钟,防止胃内容物反流。
观察症状:若出现咳嗽、声音嘶哑、发热,需警惕误吸可能。
四、并发症的预防与管理
01
吸入性肺炎的预防
气道保护训练:如声门上吞咽法(吞咽前屏住呼吸)。
唾液管理:对流涎过多者,可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唾液吸引器。
定期监测:每日评估体温、呼吸音及痰液性质。
02
营养不良的干预
营养监测工具:采用NRS2002量表动态评估营养风险。
高能量密度食物:如添加乳脂、橄榄油的浓汤,提升单位体积热量。
口服营养补充剂(ONS):适用于经口摄入不足者,推荐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
五、家庭护理教育与心理支持
01
家属培训内容
食物制备技能:教会家属使用增稠剂调整液体稠度(如IDDSI 2级为糖浆状)。
急救措施: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应对突发窒息。
记录与反馈:记录每日进食量、呛咳次数及体重变化,定期复诊调整方案。
02
患者心理支持
正向激励:通过小份餐盘设计,让患者直观感受进食进步。
社交参与:鼓励家人共同进餐,减少孤独感。
认知行为干预:纠正“怕呛就不吃”的错误观念,建立安全进食信心。
六、康复希望与长期管理
研究表明,80%的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通过早期干预可在3个月内改善。康复期需结合吞咽电刺激、冰酸刺激等物理治疗,逐步过渡至普通饮食。即使遗留部分吞咽障碍,通过科学管理仍可保障患者安全与营养需求。
脑卒中恢复期吞咽困难的饮食护理是一项需要耐心与专业性的系统工程。通过精准评估、个体化饮食设计、安全进食实践及家庭医疗团队的紧密合作,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帮助患者重拾进食乐趣,加速整体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