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次普通家庭聚餐中,陈女士突然倒地不起。家人迅速发现异常——她毫无反应、呼吸停止,脉搏消失。一场与死神的赛跑随即在家中展开:有人立即拨打120.有人果断开始实施心肺复苏(CPR)。直到救护车呼啸而至,接力抢救。ICU里,医护人员昼夜奋战,稳定了她的生命体征。后陈女士转至康复科进行治疗:康复科治疗仅仅4天,她成功拔除了气管切开套管;第8天拔除了鼻胃管;第10天竟已可以出院!这个速度,让家属既惊喜又忐忑:“这么快出院,真的好了吗?”
答案是:抢救成功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重生密钥”握在康复科手中!
陈女士能如此快速地摆脱生命支持设备并达到出院标准绝非偶然,核心秘密在于:ICU与康复科的无缝衔接与早期、高强度、专业化的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她快速拔管、出院的“隐形功臣”
1、呼吸康复,成就4天拔气切套管
拔管前就开始了!康复治疗师早期介入进行呼吸肌训练(如膈肌电刺激、抗阻呼吸训练)、气道廓清技术(如体位引流、手法排痰)。这极大增强了她的自主呼吸力量和咳痰能力,为安全、快速拔除气切套管打下坚实基础。
拔管后更关键:立刻加强肺部扩张训练、有效咳嗽训练、呼吸模式调整,预防肺炎和呼吸功能下降,确保拔管成功。
2、吞咽治疗与营养支持,
成就8天拔鼻胃管
意识一恢复,评估即开始! 康复科医生和治疗师精准评估她的吞咽功能损伤程度。
分阶段、个性化训练:
基础期:口腔感觉刺激(如冰刺激)、面部及舌肌运动训练、声带闭合练习。
进阶期:从少量稠糊状食物开始,严格监督下进行直接摄食训练,运用特殊吞咽手法(如转头、低头吞咽)确保安全。
高强度、高频次:正是这种科学、密集的训练,让她重建安全的吞咽反射通路,摆脱了鼻胃管,重享“人间烟火”。
3、神经功能康复
(贯穿始终,支撑整体恢复):
促醒治疗 (早期ICU即介入):针对可能的脑缺氧损伤,运用声、光、电、磁、亲人呼唤等多感官刺激,促进意识恢复。
运动功能训练:从床上良肢位摆放、被动活动关节,到逐步进行坐位平衡、站立、步行训练。早期离床活动对防止肌肉萎缩、血栓形成、心肺功能下降至关重要,也是她能快速恢复活动能力、达到出院标准的关键。
认知功能训练: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力训练,帮助她清晰思考、顺畅交流。
言语功能训练:解决可能存在的构音不清或失语问题。
4、心肺耐力与肌力康复:
通过床边踩车、床边坐站训练、逐渐增加距离的步行训练等,系统性提升心肺储备和全身肌肉力量,支撑日常活动需求。
康复是“重生”的关键?没有它,抢救成果可能功亏一篑!
专业的康复治疗,助力患者尽早地进行安全拔管,决定了患者是“活着”还是“有质量地生活”。早期、主动、全面的康复极大缩短了恢复周期,减少了后遗症。
陈女士的经历,给所有人的启示:
1. “抢时间”不止在急救现场: CPR抢回“黄金4分钟”;康复则是在抢“黄金恢复期”(尤其是发病后3-6个月)。康复介入越早、越规范,恢复潜力越大!
2. 康复≠疗养/按摩:它是运用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认知训练、心肺训练等)的精准医学。
3. 康复是抢救的延续:尤其在心脏骤停这类可能导致脑损伤的事件后,康复治疗与救命同等重要!它是确保患者真正意义上存活并回归社会的必经之路。
行动起来:为生命加装“双保险”
1. 学习急救技能 (CPR+AED):为亲人抢回“黄金4分钟”。
2. 了解康复价值:一旦家人经历重病(如卒中、心梗、外伤、大型手术后),第一时间主动要求康复科会诊!争取早期介入。
3. 选择有专业康复团队的医院:强大的康复科是复杂危重患者救治能力的重要标志。
4. 坚持康复训练:出院只是新起点,遵医嘱进行门诊或居家康复至关重要。
陈女士的幸运,是家人用CPR在死神手中夺回了时间,更是现代医学(ICU+康复科)用专业守护了这份生机,让她不仅“活下来”,更能“走回家”,拥抱新生。掌握急救,重视康复,让生命的奇迹,有始更有终。
希望大家理解康复的价值。若亲友不幸经历心脏骤停幸存,请务必重视后续漫长而专业的康复过程,这是通往良好生活质量的关键桥梁。
“生命链”环环相扣:早期识别求救 -> 早期高质量CPR -> 早期除颤 -> 专业急救 -> 综合ICU及康复治疗。
掌握CPR,重视康复——让家庭成为守护生命最坚实的堡垒。每一次正确按压,都可能为亲人按下生命的重启键;每一次康复训练,都在为重生之路铺就坚实的基石。
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是国内综合医院中建科最早、人才最全、技术力量雄厚,设备仪器先进,社会效益最好的康复医学科之一,综合实力居国内领先水平。同时是浙江省医学(创新)重点学科、浙江省临床重点专科、浙江省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浙江省中医药重点专科、院级重中之重学科、高水平研究型学科,是浙江省康复中心、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数智化康复装备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中国芬兰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国际联合实验室、浙江省康复与运动医学研究所、杭州医学院康复学院、杭州医学院康复研究所、浙江省康复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以及浙江省康复医学会常设办公地点,长三角康复联盟首任主席单位,浙江省康复专科联盟主任委员单位,省内唯一一家国家卫健委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国康复医学会国家级综合性培训基地。
科室设9大康复病区(重症康复病区、脑部损伤康复病区、盆底康复病区、综合康复病区、脑血管意外康复病区、意识障碍康复病区、脊柱脊髓康复病区、神经肿瘤康复病区、越城院区重症康复病区),以及康复治疗部、康复门诊及高压氧中心,床位总数达360张,形成从早期重症康复到回归家庭社会前的全闭链式康复模式。以神经康复和骨关节康复为主攻发展方向,近年来开始开展神经重症、心肺重症康复,各类疾病的早期康复,并在这些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率先在国内、省内开展了生物反馈技术,神经促通技术,脑机接口康复技术,机器人及柔性外骨架步态训练,失语、失认、失用症的电脑辅助诊断与治疗技术,意识障碍及认知障碍的高级脑功能训练技术,中枢及脊髓损伤的神经调控技术等。在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运动康复机制、认知言语行为康复机制、意识障碍促醒机制、重症康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人工智能主动康复技术等研究领域获得了大量成果。康复治疗场地环境舒适,设备齐全。拥有世界先进的双下肢康复机器人、经颅磁刺激治疗仪、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仪、基于主动想象的上下肢运动康复系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虚拟情境互动康复训练系统、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多通道持续脑电监测等一系列先进康复仪器,助力患者早日康复。